便利店与好生意之间,或许只差了一个便利蜂!

鸣远 2020-05-28 09:20:28
行业观察 2020-05-28 09:20:28 阅读 1038 评论 0

同人不同命,

有人关店调整,有人盈利获投资!

便利店是不是门好生意?

这是近几个月以来,金江经常会听到的疑问。

的确,目前,有一些便利店们正在经受磨难。

此前,7-11、罗森、好德等便利店品牌都做过关店调整,邻家便利店也曾一度出现停业现象。

近期,全时便利店更是遭遇了闭店风波。

原因是全时便利店公众号曾发出一纸“停业函”,称其门店将与2020年5月20日结束运营。

不过,该公众号很快撤回了这篇文章,并将“结束运营”改为了“进行经营调整”。

但实际上,还没到5月20日,北京地区不少全时便利店已经关门;部分门店里的产品也在进行打折出售。

而同样深耕便利店领域的便利蜂却是另外一番境遇。

有消息称,便利蜂已于近日完成新一轮融资。

累计募集资金达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全球私募股权基金、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高校投资基金以及互联网公司。

这也可能是便利蜂迄今为止实现的第三轮融资。

根据天眼查数据,便利蜂此前曾进行过两轮融资。

2017年2月,便利蜂被曝获得由去哪儿网几位老将创办的,斑马资本的3亿美元投资;

2018年10月15日,便利蜂被曝获得腾讯投资及高瓴资本的2.56亿美元战略融资,共计5.56亿美元,但当时官方并未正面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门店数占比最大的北京地区,便利蜂在运营两年后已实现门店层面盈利。

因此,也有消息称,便利蜂或将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门店营运层面的季度盈利。

总之,比起其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的日子似乎好过不少。

透过现象看本质,

便利蜂的打法向来有别于其他品牌!

同样深耕便利店,便利蜂却实现了盈利融资双丰收,怎么看都有些令人意外。

不过,如果你稍微深挖一下便利蜂,你就能找到可能使其与众不同的原因。

首先,它掌握了便利店的基本生存逻辑,积极扩店。

我们都知道,出生于2017年的便利蜂,至今不过三岁多。

但从17年2月份开出第一家门店,到2018年3月,一年的时间,便利蜂在北京地区就已经开出了一百家便利店;

截至目前,除了在北京地区扩张,便利蜂还先后进入了广东、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加强对华北、华东市场的布局。

短短几年的时间,其在北京的门店总数超过500家,其全国范围内的门店数也已超过1500家。

显然,对于便利店来说,门店数量越多,密度越合理,就越有利于效益的产生。

而这样的开店速度比之于具有一定名气的便利店品牌,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数据显示,到2018年,在中国便利店领域深耕十几年的全家、罗森、7-11分别拥有门店约2571家、1973家和1882家。

值得一提的是,便利蜂还坚持直营模式,并未开放加盟,很大程度地保证了直营门店的品质和高标准。

而基于其原本3年内开店1000家的目标已提前完成,便利蜂已将未来3年的门店目标数上调至1万家。

其次,它身上有互联网基因。

每一款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厉害的推手。

便利蜂后面站着的,是习惯用数据和概率说话的庄辰超等人,其中,庄辰超最有名气和影响力的作品是当初的去哪儿网。

算起来,便利蜂便利店应该是庄辰超的第四次创业,此前的三次创业,不管是搜索引擎搜索客,还是体育论坛鲨威,抑或是曾与携程正面刚的去哪儿网,都与互联网有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便利蜂之后的经营增加了一些互联网经验支撑。

而此前,便利蜂也一度表示,从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连锁便利店品牌,但其实自己是一家数据科技公司。

从选址到开店,从选品到经营,利用互联网科技得到的数据都是它的重要操作依据。

比如,在选址方面,便利蜂自建了一套算法,智能收集周边人群数据、周边同行的大致经营情况……然后套入公式,由人及己,得出选址结论。

在选品方面,便利蜂也能通过抓取部分当地消费者在相关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以及其他店铺的过往销售数据……又一次放进公式,得出相应的选品结论。

在经营方面,便利蜂更将互联网方式、数字化经营融入其中,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使用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为服务做支撑。

比如,用户可以通过自行下载APP实现自助购物和结算;同时提供在线下单,门店自提以及300米范围内配送服务……

总之,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之下,便利蜂成为了既拥有传统便利店功能,又区别于传统便利店的存在,为自己塑造了不一样的品牌形象。

如今,便利蜂之所以能拿下一众投资基金以及互联网公司的投资,或许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在经营过程中采用了互联网运作思维。

写在最后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便利店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从各方研究数据来看,便利店算的上是一门好生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便利店行业收入2812亿元,相较2018年增长24%,是中国实体零售增速最快的行业。

而来自毕马威中国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则显示,2018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到19%,市场规模超过20000亿元。

但从实际来看,与潜力巨大的市场相比,中国便利店品牌们明显还处在发展阶段。

现有的便利店品牌们在选品、定价和经营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改进空间,且面临着来自房租、KPI等一系列实际运营压力。

可以说,便利店的生存门槛一点也不低,它既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有足够的忍耐力。

尤其是现阶段,在经历过2015年以来的便利店快速扩张之后,便利店们要想实现长治久安,还必须学会修炼内功,追求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商品力、营运能力和供应链能力,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就像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的那样,中国的便利店已经进入到一个运营模式高度同质化的节点,如何去创新、升级,是它们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只有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便利蜂之后,才可能有更多的便利店品牌接到资本们抛出的橄榄枝,离盈利进一步,再进一步。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