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之下 Uber离卖身不远了

鸣远 2017-07-17 15:45:38
生活服务 2017-07-17 15:45:38 阅读 951 评论 0

在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的被董事局踢出局后,Uber管理层已呈现真空状态,成为了全球第一家CEO、COO、CTO和CFO一个都没有,估值却数百亿的企业,而近日Uber董事局的各位早期投资者动作频频,或许UBer卖身的那天马上就要到来。

外患:败走俄罗斯 东南亚骑虎难下

7月14日,UBer发布宣布与俄罗斯本土打车服务公司Yandex.Taxi成立合资公司。在合资公司中,Uber出资2.25亿美元,占股仅36.6%,而Yandex投资1亿美元,占股59.3%,包揽该公司的经营领导权。

Uber在俄罗斯的这一仗是输了。成立于2011年的Yandex.Taxi在俄罗斯市场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覆盖俄罗斯全国一级周边五个国家127个城市。而2014年才进入俄罗斯的Uber,到目前为止也仅攻占俄罗斯16个城市以及边临国家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5个城市,布局范围大大落后于前者。

此外,后来者UBer的市场规模也仅为Yandex.Taxi的一半左右。公开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Yandex.Taxis的年订单额为2.85亿次,订单收入为10.1亿美元,Uber仅为1.34亿,5.66亿美元,明显不敌Yandex.Taxi。

Yandex.Taxi母公司是发家于搜索引擎的Yandex,是俄罗斯重要的网络服务门户之一,堪称为俄罗斯的“百度”,为Yandex.Taxi提供了独家的搜索和精度地图数据库,作为打车软件最核心的资源,也是Uber最无能为力的。Uber在俄罗斯的这一仗败得十分彻底,最终也只能通过合并实现俄罗斯市场绑定,再引进Yandex.Taxi部分资源,抽身离场成为Uber最好的选择。

相比于俄罗斯的仍算体面的离场,Uber在东南亚的日子可谓不好过。7月15日,有消息称软银集团将联手滴滴出行对新加坡出行软件Grab进行投资,预计投资金额高达15亿-20亿美元之间,毫无疑问,Uber在东南亚市场终于迎来了势均力敌的对手。

Grab成立于2012年,业务范围覆盖东南亚7个国家,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55座城市,拥有超过93万名司机,估值超过30亿美元,是东南亚地区唯一可以和Uber抗衡的竞争对手。

去年,Grab公开表示已经完成了一笔价值7.5亿美元的F轮融资,创下东南亚企业融资纪录。而在今年3月,软银集团领投了Grab的15亿美元战略投资,再一次刷新了东南亚企业的融资记录。如果软银和滴滴出行的本轮参投完成,将是软银第四次领投Grab,也是其第五轮参投,足以见得软银对Grab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同样对Grab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着阿里在中国本土市场增长速度放缓,作为全球最大华人聚集地,东南亚正成为阿里的海外焦点市场之一。一方面,通过对Grab的战略投资,有利于阿里旗下的支付宝扩大市场份额,完善其东南亚布局。另一方面,腾讯旗下的微信目前已经和Grab在东南亚最大的对手Go-Jek合作推广支付业务了,阿里此举也将有力抗衡微信的布局。

随着软银集团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入局,Grab不仅将得到业务上的支持(如支付宝为其提供可行有效的支付手段,甚至可以为Grab提供App上的流量入口),还将获得巨额的现金流以开拓市场,在烧钱补贴抢夺用户上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内忧:管理层真空 股东套现离场

2017年6月21日,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正式宣布辞去CEO职位,而在此之前,Uber的CFO、CTO和COO都已辞职,至此,Uber也被外界调侃正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事实上,从今年2月开始,Uber的离职潮已经出现,各事业部的高管早已开始陆陆续续地出走。

今年2月,前Uber女工程师Susan J. Fowler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控诉Uber企业文化的博文,她在文中表示,Uber内部存在办公室性骚扰、办公室政治、男性至上等恶劣的公司文化,瞬间在硅谷和社交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随着外部舆论的加剧,Uber内部高管也因各种原因离职或被辞。

翻看一下Uber今年的“大事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2月底,Uber负责工程技术的高级副总裁Amit Singhal因爆出性骚扰丑闻而离职;

3月20日,Uber总裁Jeff Jones以及地图和商业平台副总裁Brian McClendon双双辞职;

4月11日,Uber公关政策负责人Rachel Whetstone离职;

4月14日,全球车辆项目副总裁Sherif Marakby辞职;

5月24日,Uber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的法律总顾问Jim Callaghan离职;

…………

高管们的集体离职无不体现着Uber内部经营管理的混乱和无序。在Uber随后一系列的自救行动当中,Uber发布了一份自检报告,令人震惊的是Uber“有毒的”企业文化,尤其是Uber内部推崇的“14条文化价值观”。过度强调增长目标,对企业内部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中存在的隐患和弊端,使得Uber在发展上的危机不断深化,最终败给了一篇博文。随着高管的纷纷离职,Uber正式步入了管理“真空”期。

在卡兰尼克辞职后,Uber股东套现离场的消息同样越演越烈。有消息显示,Uber董事会和股东已开始接触日本软银集团,并准备出售部分股份。此举意在为Uber注入新的资金,希望Uber借此走出困境的同时,让早期投资的股东通过出售持有股份而收回先前投入的资金。

据电商报了解,此次寻求出售股份的是以投资机构Benchmark为首的Uber股东和早期投资者,他们不仅盯上了软银集团,还对其他的潜在投资者抛出橄榄枝。值得注意的是,Benchmark在卡兰尼克出局前就计划出售部分股份,其合伙人兼Uber董事Bill Gurley更是一直支持辞退卡兰尼克。在创始人出走以及Uber早起持股员工纷纷离场后,出售股份的提议很可能会获得董事会支持。

软银集团一直对交通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十分感兴趣,不仅投资了滴滴出行和Lyft等出行平台,还至少参投了4轮Grab的投资。出售Uber股份的提议一旦获得支持,而股份出售的份额过大,Uber很可能易主。

就Uber目前的情况看来,自退出中国后,在俄罗斯等东欧五国均丢失了战场;此外,随着Lyft和Grab等竞争敌手日渐强大,出行行业已形成一片红海的局面;再者,到目前为止Uber自身的危机仍未找到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自救无门、强敌环绕的形势之下,一旦董事会和股东决定变卖股份套现离场,Uber或许真的要卖身了。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