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腾讯,马云留了一招,如今超过企业微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人的生活被SOHO了。企业开工一延再延,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实现了云公办。
今天是启动云办公的第5天,有近2亿人“云上班”,远程办公龙头软件钉钉、企业微信两大平台曾先后出现网络瘫痪。
与 “云办公”概念相关的A股企业也一涨再涨,谁能想到曾为办公辅助工具的钉钉如今成为“云上班”的领头羊,在苹果App Store排行榜上,超过微信,跃居行业第一。
阿里的责任
许多人都认为是17年前的非典成就了阿里巴巴,成就了马云。那许多年之后再回首,是否又有人会说是“疫情”成就了钉钉呢?其实不然。
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马云就说过,我们不能把这看作一个机会,而应当成一份责任。此时此刻,这一句话仍然适用。
此前阿里为抗击疫情捐赠10亿,马云为疫苗研制捐赠1亿,以彭蕾为代表的阿里女性合伙人捐赠1000万,这就是责任的体现。
此次,为了保障2亿人在家办公的需求,钉钉顶住巨大压力,和阿里云成立专项团队,24小时轮班,全力保障平台稳定。
与此同时,钉钉还宣布免费开放百人视频会议功能,向1000万家企业免费开放全套的“在家办公”系统。
面对钉钉暴涨的市场份额,这绝不是“运气好”,他的成功有其必然的因素。从行业上来讲:首先,他抓住了企业办公的痛点,提供了简单高效、人性化的办公方式;其次,它不仅可以办公,还能高效沟通,是一款企业级别的聊天软件,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此次受疫情影响,钉钉出现爆发式增长,但这仅仅是锦上添花,绝非雪中送炭。于钉钉而言,马云才是那个雪中送炭的人。
陈航的阿里缘
许多人的眼光只看当前,钉钉迅速爆红,就觉得是其站在了风口。可六年前,马云为了钉钉所付出的坚持和信任,又有几人能知?
彼时马云背负“来往”失败的巨大压力试水办公软件。那一年,他亲自督战,即给资源又给人,让陈航带领6个人的团队来到创业圣地——湖畔花园进行创业。
当时陈航的团队不被内部看好,因为陈航此前被称为阿里“失败之王”,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这得从陈航进入阿里说起。
1999年,陈航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阿里,差一点就成了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他表现积极,每天晚上加班到11点,而且一周无休,引起了马云的注意。
只是当时的阿里还不是陈航的菜,他选择了去日本进修,在日本工作11年后,2009年,他回国加入了阿里。从哪里离开,回到哪里。
马云对陈航的信任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他给了陈航一个“无招”的花名,源于《笑傲江湖》里风清扬对令狐冲说的“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巧合的是“风清扬”就是马云。
机会始于准备
进入阿里后,马云就对其委以重任,让他负责一淘网。彼时一淘网是淘宝分拆出来了,与淘宝网、淘宝商城平起平坐的。
马云寄希望于一淘网盘活淘宝商城,但张勇盘活了淘宝商城,并将其更名为天猫。此次创业陈航失败。
时值2013年春节,微信红包的突袭让马云称之为“偷袭珍珠港”,微信支付一夜走完了支付宝十年走过的道路。马云紧急动员、拨款10亿打造社交软件“来往”,以此对抗腾讯,这次他依然选择了陈航。
陈航扛旗“来往”后,马云更是全力支持他。马云站台,喊出“火烧企鹅”的口号,拉来赵薇、李连杰、史玉柱等好友推广,并要求阿里2万名员工,每人拉新100。
即便如此也无法撼动微信在社交领域的根基,这一次,陈航还是失败了。
但做社交,马云是认真的。他知道压得越低,弹得越高。他找陈航谈话,鼓舞他,给他信心。马云选择了再次信任,于是才有了陈航带队进驻湖畔花园的一幕。
这次陈航立下“不成功便成仁”的誓言,阿里的基因决定了其优势还是在“搞定”企业。顺着这个思路,陈航打造了钉钉,成为阿里体系内唯一成功的社交产品。
腾讯真的要担心了
钉钉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马云的高瞻远瞩,也是陈航能力的一个体现。机会是始于准备,不是始于跟风。
马云六年前就开始准备,才有了今日的榜首荣耀,而不是仅仅踩到了云办公的风口。今日云办公的火爆是疫情催生的,明日疫情消灭,云办公还会这么火吗?
首先,从欧美国家来看,远程办公普及率较高,占美国工作人口的16%至19%;其次,未来需求下降后,直接获益的就是一些头部软件。以此来看,疫情过后,钉钉会一如既往地火爆,其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去年9月,钉钉CEO陈航重启“来往”(Real如我),将阿里的社交版图从职场扩展到校园,再由校园反馈到职场;此次云办公火爆,钉钉又将云办公变成了云学习,开始试水校园课堂。
各项数据都表明,钉钉已是社交领域的独角兽。从白领办公到校园师生服务,他的崛起象征着中国社交新巨头的到来。
真没想到,马云六年前的一个坚持,在其退休后,不但对腾讯的社交地位造成威胁,而且很有可能完成阿里的社交梦想。
毕竟此时的钉钉已不是一款企业社交软件那么简单了。社交只是一个入口,他可以连接B端的企业服务提供商和C端的各个领域,他是一个平台。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