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外卖 “包工头”:藏在美团、饿了么背后,年入 20 亿!

鸣远 2020-07-27 20:55:08
行业观察 2020-07-27 20:55:08 阅读 1289 评论 0

外卖“包工头”赴美上市

趣活,很多人应该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共享单车调度员、保洁家政阿姨……这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人员,却很可能都是来自这同一家公司。

2020年7月10日,趣活赴美上市,市值达6.55亿美元,比搜狐高出2.19亿美金。

根据招股书显示,趣活于2013年与饿了么达成合作,2014年绑定美团,为其提供外卖配送人员。

随后几年,趣活把劳动力资源从外卖配送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承包必胜客、肯德基配送,2018年涉足摩拜单车调度、滴滴司机运营,2019年,趣活开始进军家政服务等领域。

截至2019年底,趣活平台拥有超10万劳动者,月活跃劳动者人数超过4万人,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

简单来说,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劳动力“包工头”。

为美团、饿了么节省40%运营成本

今年年初,外卖平台对商家的佣金抽成比例上调,引发众多商家不满。

3月30日,美团公布了2019年财报数据,同时宣称:八成佣金收入都支付给了外卖骑手。

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

我们从美团财报中,梳理出了以下数据:

首先,2019年美团全年收入为975亿元,其中佣金收入为655亿元,占据绝对大头。

值得留意的是,美团业务分三块:第一,餐饮外卖;第二,到店、酒店及旅游;第三,新业务及其他,包括美团单车等。

根据财报披露:美团的655亿佣金收入中,只有496亿来自于餐饮外卖。

其次,再看销售成本。

2019年美团的总销售成本为652亿,其中餐饮外卖骑手成本为410亿,同样占据成本大头。

410/655≈62.6%,也就是说,美团三大业务的全部佣金收入,六成给了外卖骑手。

410/496≈82.7%,也就是说,美团餐饮外卖的佣金收入,超八成都给了外卖骑手。

美团并没有说错,外卖骑手确实占据了美团最大的一块成本支出。

而这,就是趣活存在的理由。

根据招股书透露,就每笔订单的运营成本而言,2018年趣活为外卖客户平均节省了约40%的成本。

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美团全部采纳趣活的外卖配送人员,美团每年能节省164亿元成本;美团的毛利率,就能从目前的33%直接提高到50%。

换个角度,如果美团真能通过这种方式压缩运营成本,那么面对资本市场的盈利压力,美团今年或许也就不会选择从商家这一端进行抽血。

可惜的是,现实没这么美好。

700万外卖小哥,趣活只占4万

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美团平台的外卖骑手将近400万,饿了么是300万,加起来总共700万。

相比之下,成立八年,趣活累计的劳动者数量总共只有10万人,如今每月活跃用户数更是只有4万。

在餐饮配送、共享单车运维、网约车司机管理、家政及其他四大业务板块中,餐饮配送为趣活贡献了超98%的营业收入。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趣活这4万活跃员工,全部放在美团的骑手总量中,占比也仅为1%,在饿了么中占比为1.3%。

有数据显示,在2019年中国整个外卖订单份额中,趣活的占比不足3.8%。

很显然,为了巩固各自的护城河,不给对手留软肋,美团和饿了么都不可能将如此重要的配送环节,全部交给趣活这类第三方业务平台——快递行业正是前车之鉴。

如今京东物流成了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拉拢通达系,阿里也是费了相当大的一番功夫,更不提顺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市值近3000亿的物流巨头。

值得一提的是,趣活的诞生,其实正是物流老兵扎根行业,发现新机会的产物。

与其跟巨头竞争,不如去赚巨头的钱

2010年,饿了么从网页转战移动端;3月,王兴推出美团;当年,国内的团购网站数量迅速超过5000家,互联网即将进入轰轰烈烈的千团大战阶段。

当时的虞阳、杨树轶和巴朕,还就职在DHL国际物流公司。三人已经共事了五六年。

“我们一直想做一件事,但传统的物流行业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

当时的外卖行业乱象丛生,消费者体验并不友好。一开始,他们也想做一家外卖网站。

幸运的是,这个想法并没有持续太久。

虞阳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百度、美团等巨头的进入,迫使我们及早地预测到市场的走向。”

什么走向?

随着大资本的介入,小的创业者在千团大战中根本玩不转,最后注定只能沦为炮灰。与此同时,这也预示着未来外卖行业必然会出现两三个巨头。

与其跟巨头竞争,不如去赚巨头的钱!

于是,趣活迅速调整方向,转头奔向了最后三公里的外卖配送市场,致力于为5000多家团购外卖平台提供骑手。

劳动力的运营,可以帮助未来的巨头简化组织架构,提高运营效率,压缩管理成本。外卖平台只需向趣活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省钱省力,何乐不为?

于是在巨头林立的夹缝当中,趣活做成了一笔年入20亿的“小生意”。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