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 ofo 倒下,我们是如何被 “预付费” 绑架的?

王小孟 2020-12-22 18:28:49
行业观察 2020-12-22 18:28:49 阅读 1163 评论 0

作者 | 智叔

来源 | 电商智库(ID:ECzhiku)

关店、欠款,又一家知名企业倒了。

上周,全国连锁餐饮品牌“一茶一坐”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预付卡退卡”公告。公告称,由于门店关闭,持有会员卡的消费者可以在线申请退款。

图片

但是根据央视财经的报道,这批需要支付的预付款金额高达1000多万,目前公司账上已经没这么多钱了。

也就是说,很多“一茶一坐”的消费者,将面对和 ofo用户一样的情况——排队等退款,而且谁也不知道这队伍要排到猴年马月。

最近几年,小到共享单车、餐厅吃饭,理发店、美容院、健身房,大到租房、买房,我们的一切消费,好像都已经和“预付费”脱不开关系。

那么预付费模式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预付费的流行史,又为什么会成为无数商家的跑路史?

今天智叔就来和大家谈下“预付费”这件事。

图片

预付费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要谈预付费,离不开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实惠”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预付费原本确实是一种好模式。

理想情况下,企业能获得充足的现金流,消费者能享受到最优惠的价格,对于买卖双方来说,这都是一种实惠的双赢策略。

而这种策略能得以实施的基础,则有赖于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预付费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方便”

事实上,相对于如今买卖双方看中的“实惠”,“方便”(尤其是对商家而言的“方便”)其实才是预付费模式崛起的根源。

最初的预付费模式,来源于老百姓的水电煤气电话费。

先充值,再服务,卡里余额用完了,如果不及时充值,企业就会给你停水停电停机。

这种预付费模式之所以得到普及,一方面是老百姓对国有企业的“信任”,另一方则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样催缴费更“方便”。

这时候的预付费,其实和“实惠”还没啥关系。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有头脑的商家发现了其中的财富密码——

以优惠为名,只要能吸引消费者预付费,商家就能获得一大笔启动资金,从此白手起家不是梦不说,直接圈钱跑路好像也行得通?

除了健身房、美容院、理发店跑路,智叔听过最丧心病狂的例子是养老院跑路。

图片

据《法制日报》报道,江西一家养老院以“预约床位”为理由,诱骗老人们预交养老费。

有受害老人称,她和老伴儿拿出了毕生积蓄,向这家养老院预付了81万养老费用。结果老板直接跑路,卷款上亿元,上千位老人家欲哭无泪。

稍微庆幸的是,目前该养老院负责人已经被批捕,之后老人们还是有可能要回预交费用。

图片

预付费成为香饽饽

熟悉电商智库的朋友都知道,智叔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推测无良商家,但是从商业理性和概率论的角度说,存心圈钱跑路的商家还是极少部分。

就算是被大众骂得最起劲的ofo,戴威原本也不是奔着大家那99元的押金去创业的。

图片

那么预付费模式,到底为什么会大范围流行?它的流行史又为什么会演变成为一部跑路史?

智叔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它确实是一门好生意,其二,它同时又是一门缺乏监管的好生意。

以理发店为例,我们穿插其它行业来作说明。

Tony在给你理发的时候,会向你推销会员卡,充200送200,充500送300,次卡、月卡、季卡、年卡,你要哪种卡,Tony就能给你办哪种卡。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预付费都会产生资金沉淀。这些钱,你还没有消费,是暂时存在理发店的。那么在你消费之前,这些钱产生的利息到哪去了?

放在房地产行业,对比更明显。期房预售,先预交20万,3年后交房,这就是一笔上万元的利息。上百个购房者,3年就是上百万的利息。

很显然,资金沉淀产生的利息,对于预收费商家来说就是一笔不菲的收益。

与此同时,智叔相信,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没法把充值余额花完。

这在健身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你在赌老板会不会跑路,而健身房赌的就是你办了卡不去运动。

只要你不去消费,这笔预付费用,就全都是商家白赚的收益。

有了这两笔额外收益,预付费当然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而当这两笔额外收益超过商家常规商业盈利的时候,而法律又缺乏这方面的明确监管,自然会有商家蠢蠢欲动,试图越轨。

这就是预付费模式成为跑路重灾区的真相。

图片

如何避免预付费大坑?

“不要随便充钱”,这是最容易想到的警告。

但是怎么才叫不随便呢?

ofo、韦博英语、优胜教育、浩沙健身,都是响当当的大企业,充值的时候,估计没人想过他们会倒闭跑路。

对于消费者来说,当这些大企业都能说倒就倒的时候,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值得信任的?

在智叔看来,关键在于中间的信任问题。

有人提出,应该设立保证金机制,预付款由第三方账户托管,确保资金不会被商家随意挪用。

根据智叔的了解,如今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创业项目,比如“渔夫卡包”。

但在巨额资金面前,商家都会跑路,市场化的第三方平台,集合多个预付费商家的海量资金,又会不会产生更大的暴雷风险?

有人提出,政府应该加强监管。

2017年,北京等地多部门出台政策,要求商家不应发售有效期超过3个月、预售额超过3000元的预付费产品。

图片

这显然是一项好对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快就有媒体披露,部分商家顶风作案,诱骗消费者一次性签署4份合同,每份合同都符合政策规范。

很显然,如何避免预付费的大坑,纸上谈兵说起来简单,但在现实操作中,必然会面临更多难题。

而这带来的后果,则是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荡然无存,一个原本互利互惠的商业模式,最终被一批无良商家彻底玩坏。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