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单入刑”破冰灰色产业链 恢复行业信誉还有多远?

鸣远 2017-06-21 10:46:44
零售 2017-06-21 10:46:44 阅读 1229 评论 0

在网购平台上进行刷单炒信行为,此后不仅将面临工商部门做出的行政惩罚,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昨日,国内首例“刷单入刑”案件公开宣判。

“刷单入刑”第一案宣判

昨日上午,全国“组织刷单入刑”第一案在杭州余杭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90后”刷单组织者李某某通过创建网站和利用YY语音聊天工具建立刷单炒信平台,非法获利90余万元,被公诉机关以涉嫌非法经营罪起诉,并一审判决五年六个月,连同原判有期徒刑九个月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五年九个月。

此次“刷单入刑”案件要追溯到2013年。

2013年2月,被告人李某某通过创建“零距网商联盟”网站和利用YY语音聊天工具建立刷单炒信平台,吸纳淘宝卖家注册账户成为会员,并收取300-500元不等的会员费和40元的平台管理维护费。

李某某通过制定刷单炒信规则与流程,组织及协助会员通过平台发布或接受刷单炒信任务,在淘宝网上进行虚假交易并给予虚假好评,进而提升淘宝店铺的销量和信誉,欺骗淘宝买家。截至2014年6月,李某某非法获利90余万元。

2014年初阿里巴巴运用大数据手段发现“零距网商联盟”网站在淘宝网上存在刷单行为。同年5月,阿里向杭州市经侦支队报案,李某某后被传唤到案。2016年6月,李某某被公诉机关以涉嫌非法经营罪起诉至余杭区法院,而这也是阿里巴巴运用大数据主动发现并向警方输送刷单线索,进入刑事宣判的第一案。

此次余杭区法院一审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某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明知是虚假的信息仍通过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且属情节特别严重。法院当庭宣判,李某某因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90万元,连同原判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予以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五年九个月,并处罚金92万元。这也是互联网公司运用大数据主动发现并向警方输送刷单线索,进入刑事宣判的第一案。

加大打击力度 刑事处罚威慑灰色产链

对“零距网商联盟”刷单炒信行为的定罪量刑,也意味着此后从事刷单炒信工作的组织或机构,不仅将面临工商部门做出的行政惩罚,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即净化市场环境,同时也对刷单炒信行为组织者的震慑作用。

据了解,过去打击刷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工商部门对刷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根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不得以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等形式,为自己或他人提升商业信誉等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对于违反者,在处罚方面,根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五十三条,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但判罚的上限仅是20万,远不能震慑违法行为。就拿本案为例,李某某通过刷单炒信等行为,非法获利已达90余万元,这20万元的处罚对其而言算不上多大的打击。毕竟,交了的罚款还是有很大机会再次挣回来的。

据悉,《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主要是行政责任,而从刑事角度而言,我国对于刷单炒信行为还没有直接的规定。而此案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此案系全国首例个人通过创建平台、组织会员刷单炒信并从中牟利而获罪的案件,另一方面是该案向社会昭示了刷单炒信的行为完全可以被追究刑责,给公众以警示。

刷单行为愈演愈烈 何时能休?

对于刷单从行政处罚“升级”为刑事处罚,虽说是好事一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刷单成为电商行业不少卖家的“潜规则”甚至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

很多参与其中的人在短时间内篡取了大量利益,据《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年报》披露:2016年阿里识别信用炒作相关网站179个,发现微信、QQ、YY等社交软件专门从事信用炒作的群组5060个。其中,“90后”群体比例高达43%。刷单、炒信行为不仅给消费者、网购市场带来极坏的影响,也抹黑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此外,此次案件仍存变数,据相关法律人士表示将刷单定性为非法经营罪有点牵强。刷单只能是按照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这一条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此次处罚不排除当事人提起上诉,如果案件没有进行终审判决,一切可能性都会发生。因此,相关的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当用法律赋予的行政执法权和刑事司法权加强监管保护公平竞争,恢复良好的市场环境。

同时,刷单行为不应单单仅是平台、政府去关注、遏制。消费者也应意识到此行为不仅仅危机平台的利益,更是对消费者自身的一种危害。

对于平台来说,刷单的危害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刷红包刷返现,肯定会影响是平台本身的利益,带给各大平台的是直接经济损失。而对于刷信誉,刷评价则会让消费者质疑平台,隐形的印象到平台的利益和品牌。

对于消费者而言,非常多的消费者因为组织者的刻意误导,认为刷单只是一种兼职,轻轻松松就能赚点小钱,不知自己已经违法。更有甚者,想靠刷单赚钱,结果反而被骗。

除此之外,更加实际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网约车的刷单,影响消费者正常的约车。网商购物刷单,到最后你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那家是真材实料,哪家是装腔作势。

由此看来,刷单当然不仅是商业问题,甚至也不仅是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除非所有人一起下决心来制止这种行为,否则最后只能像一位网友说的“就这样你骗他他骗你,最后骗自己。”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