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无实质进展,机器派送还需要多久

鸣远 2017-07-06 17:03:51
物流 2017-07-06 17:03:51 阅读 1629 评论 0

无人机送货,机器人分拣,绿色电动物流车,现如今我们的物流行业充斥着很多智能设备,这些黑科技却并没有让我们的物流现状有根本的改变。

国内物流如今局势不明,发展停滞。

在各家物流集体进军智能物流时,刘强东说未来国内的民营物流只有京东和顺丰两家。顺丰和京东物流的模式相似,两者互为补充,一个是追赶效率,一个走仓储路线。这也是刘强东为什么说出那番言论的理由之一,因为他能看出自家的京东物流和顺丰的优势所在,而且认定其他物流只要不具备这些优势,那么未来必将会被淘汰。

可是如今的物流行业远不是当初电商平台巨头鼎立的状况,也不会出现京东发号施令的地步。

这些年来,阿里巴巴召集快递公司组建菜鸟联盟,国美、苏宁旗下的自建物流体系也累积多年,而以海尔、美的为首的家电制造业进行的物流体系搭建在产销上也与其家电业发挥联动作用。从仓储到运输的各个环节,其实各家的优势都差不多,物流现状也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目前的物流业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实际上,即便快递业和物流业厮杀激烈,对智能物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奋,但同分拣仓库里令人眼前一亮的分拣机器人相比,快递业最后一公里呈现的反差足够让用户认为,智慧物流真正为消费者带来进化级的体验升级尚需时日。

比起流水线工厂采用机器人代替工人这般的改变,物流行业在智能人工的路还不顺畅。

从刚刚过去不久的6.18大促不难看出,各家均在该节中展示自己的智能物流系统和在大数据、云计算上的实力,从仓储一体自动化到无人机、无人车的“龟速“派送,而其背后仍然站着一大批人工。数据显示,京东物流体系下约有7万大军,维持这个队伍的成本相当高,据了解,京东高薪请了10万个快递员。与此同时,最后一公里的派送以超过50%的占比成为整个物流业运输成本中最高的部分,加上消费者对快递速度变得愈发挑剔,电商们推出的当日达服务,更加进一步推高了物流成本。

快递员还不能被机器替代,智能设备只是辅助。

即便在派送环节投入如此大的成本,机器人派送也并不会像仓库中的分拣机器人那般轻松上阵。快递员面对的配送场景非常复杂,需要应对各类订单配送的现场、路面、行人及各种突发状况等,以目前的技术,机器人还不能对此类派送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并迅速执行。而从目前快递业的最后一公里和外卖业的送餐乱象便不难看出,人工仍然占据物流业核心地位,尤其是送餐员们在马路上一边盯着手机一边骑着“小电驴“肆无忌惮地穿行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他们需要同时兼顾手机订单和路况从而无法专心驾驶。

目前机器人扮演的只是辅助角色,实用价值不大,主角仍是大量人工。智能物流是物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单靠快递行业的单打独斗难以撑起物流大旗。因此,将快递、外卖业末端配送一公里纳入城市规划配套设施建设中,与政府建设协同合作是社会服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势在必行的一个环节。

围绕着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兴奋点不难理解,但是,真正实现仓储、运输到收货一体化的智能全包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京东无人车商务负责人樊晨便估计,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依靠大数据的机器人尚未到达如人类一般灵活应变的地步,机器人大规模取代人类派送员的时间也许还要等待50年,加上智慧交通的建设,路况会表现得比现在好。

实际上,即便智能机器人有能力送货上门,依然需要签收人在家门口坐等快递上门。为解决日常生活中正要出门或者上班中的签收人不得不等待派送员送货或产生第二次派送的现状。而智能快递柜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面对大体积的家电产品,快递柜显然毫无办法,加上一些贵重物品和时效性物品,消费者更愿意当面验收。快递柜与社区物业乃网购的其他环节完全隔绝的局面依然无法改变,犹如一座孤岛,仅作为一个投放存储点而存在,无法联动物流的其他环节和参与者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此外,进入智能快递柜领域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使得即便最为资本看好的顺丰丰巢柜都年亏损超过2亿元。目前快递柜正处于早期阶段,待面临一番大量铺设和竞争,行业也将在洗牌中淘汰一批“不能承受的包裹之轻“。

快递的还是那个包裹,过度保护、暴力分拣及信息泄露。

从运输到投递,最终消费者拿到手的还是那个包裹。

快递包裹的过度包装一直为消费者所诟病,一场派送下来,留在地上的全是包装袋、胶带、泡沫塑料及海绵等。尽管早在2014年便出台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中规定“包装尺寸大小与形状应适当,尽可能简化结构,减少包装层数和包装空隙率”,但具体的规格详情却未写明,在国标尚待完善的背景下,作为商品出库的源头,电商企业们率先着手减少包装浪费。

根据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京东物流将封箱胶带宽度的缩短,使其在2016年的胶带使用量上至少减少1亿米,而用电子面单代替A5小票,使京东减少年纸张使用量5000吨以上。

快递包裹只是物流延伸的神经末梢。从包裹出库到用户签收,一件快递所走过的每一段路程都有减量化的可能。

可是,一方面是减量的要求,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过度包装的需求。不久前,有政协委员把“快递胶带一年使用量可绕地球425圈”作为两会提案,希望可以减少快递包裹使用过多的包装填充材料。但将包裹中塞入如此多的填充物并非快递公司情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以三通一达为首的快递业中,每年数百亿的包裹因对抗暴力分拣不得不使用大量胶带、填充物。据了解,内部填充物主要是缓冲材料,比如充气袋、发泡聚苯乙烯(EPS)、发泡聚乙烯、聚氨酯泡沫等。

保护不力,还添破坏。快递的暴力分拣主要存在于快递公司的中转和分拨的环节,一个包裹从A地到B地的过程中,要经过揽收、骨干、次级、目的地网点等多个环节的中转和分拨。快递就是一个不断分拣和分拨的过程,暴力现象在每一个环节多少都存在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暴力分拣的根源是快递对人力的依赖度太大,即便是智能仓储和无人机运送一样无法取代分拣中心的绝对地位。

因为人工的必需,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兜售个人快递信息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快递公司的员工也参与到客户信息的买卖之中,快递单已经不折不扣的成为了大众老百姓的“泄密单”。举个例子,按照每个快递员每天派送五六十个快递包裹来推算的话,一个月的业务跑下来手里肯定攒了不少快递单,这些单子的去向就不是那么单纯了。本以为大热的“隐私面单”会解决信息泄露的问题,可是一个“618”的订单暴增,就让隐私面单超出了承载能力,可见隐私面单还只是一个创新性服务的探索。

所以说在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中,快递员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过程也是货物在配送中最为复杂却又是用户最关心的环节。只有当智能设备开始取代快递人工的工作,智能物流才是迎来真正的智能时代,才能对物流现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