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二马之争 谁更占先机

鸣远 2017-07-31 16:05:43
生活服务 2017-07-31 16:05:43 阅读 1270 评论 0

我们公司有一台友宝的贩售机,公司里的小女生经常围在前面买饮料。

我看到大多数女孩子在支付的时候,都会选择微信支付,我问了下原因,答案很有趣。因为“微信里有朋友的红包”、“因为微信提现有手续费,得花掉”、“微信花的是‘零钱’”、“谁天天打开支付宝啊”……

从支付的资历上来说,支付宝开始成立于2004年,有13年的发展史;微信支付(财付通)在2012年年末微信5.0发布,因为带有绑定银行卡的功能,才踏入了中国移动支付的队伍,发展至今只有4年半。

微信作为后起之秀,在线下支付领域成绩不凡,这和它的战略定位也很有关系。

▌支付战争的核心:场景

首先说财付通,社交为以微信、QQ为入口的财付通带来经济效益。有人说微信支付的赶超,主要通过红包大战与线下扫码来实现,而这些实现的基石,是微信强大的社交与关系链优势(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

在线下小额支付场景中,微信人人都有,每天都用,使用门槛非常低,凭着极高的打开率,轻易地融入到线下支付场景。就算支付环境不安全钱被盗了也没事,反正也没多少钱。

再说说支付宝。众所周知,一直眼红于微信在社交成就的支付宝,这么多年不可谓不努力。去年“圈子”事件的发酵,让支付宝对社交彻底放弃。

痛定思痛,正是重回“商业”的决定,诞生了如今的“口碑”。如当初在社交上的努力,但在前有O2O平台大众、美团,后有微信小程序的当下,即使解决了入口的问题,消费场景的雷同度实在叫人看好不起来……

对个人用户方面,支付宝主打安全金融牌,试图在个人用户心里建立网络资金保险柜的角色,大力发展理财场景的支付服务,以避开和微信的正面冲突。但对于大额交易,人们又往往更信赖银行卡、理财机构等在线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机构。

微信的小额高频和支付宝的大额低频,你更看好哪一个呢?

▌主导型与开放型的PK

去年,当我们还沉迷在双11的疯狂中时,马云却说“明年再也不提‘电子商务’!”演讲中,依旧激情地挥斥未来的方向,其中包括最近大热的“新零售”。

呼吁大家从电子商务走向新零售的阿里,是怎么做的?

今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了联华超市18%的内资股份,成为其第二股东。集团方面表示这彰显了阿里践行新零售的决心。

今年7月,阿里无人超市开张,阿里称这是“真正走向新零售”,“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零售的无人化、智能化和信用化”。

一方面,阿里要走到线下,想像线上电子商务时代一样,成为线下实体经济的霸主。另一方面,慷慨激昂的鸡汤和晦涩难懂、成本高昂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当下大多数还在思考如何活好今天的中小实体商户,实在是离得太远,算不清的账、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员工流动性大管理难,商户在新零售的路上满腔热血的一头雾水。

阿里的新零售,能够解决线下实体商户真实的难处吗?

不得不说,领袖阿里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能不能带领大家一起吃螃蟹……真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得打个问号。

相反,微信走过通讯、社交之后,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开放平台。为第三方移动程序提供接口,(这个平台面向所有的APP开发者)使得第三方程序的内容通过微信的社交属性扩大传播,前提是他们拥有成熟的应用程序。

对微信内部而言,打通了外界与自己的联系;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微信撮合了整个第三方程序市场的繁荣,引导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和生产。

在新零售领域,这将使得大多数的中小商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通过微信核心供应商提供的标准化的第三方程序服务,实现经营的信息化与互联网化。

“小步试错 快速迭代”的互联网精神下,没有谁是永恒的输家和赢家。看好微信能将线下流量线上激活;线上流量在阿里的带领下,也许在线下也会有新的生命力。

对零售业来说,变革常在、创新常在。我们的思维不应该只停留在互联网时代。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