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而起的无人店,讲述的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鸣远 2017-09-06 14:08:44
零售 2017-09-06 14:08:44 阅读 886 评论 0

自从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线上获客成本和难度与日俱增,颠覆了传统零售的电商业逐渐意识到线下门店的重要性,随着马云云栖大会上一声吼,在“新零售”的大旗下已经追逐了众多意在转型的企业。

伴随着消费升级和场景的多元化,以电商为代表的“时段性”消费体验并不能及时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方面,分布广泛的便利店具有很大的挖掘价值。

据了解,我国2016年便利店总量只有9.8万家,销售额却超1300亿,市场同比增长在13%左右,具有不错的发展空间,加之在移动支付、人脸识别、RFID等技术推动下,无人便利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今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了其无人零售解决办法的代表产品“淘咖啡”,新颖的购物体验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也打开了无人店的风口。

无人货柜铺设快,无人便利店更具投资价值

艾瑞网整理了目前市场中存在的无人店模式及玩家,其大概可分为无人货柜和无人便利店两种模式,通过数据可以看到无人货柜因为投入少、形式简单,可以最快速度铺向市场,而无人便利店重在技术和场景的打磨,目前覆盖较少。

热门话题总是能吸引资本的瞩目,通过对无人店行业主要玩家融资情况的整理可以看到,虽然模式仍存在争议,但投资者们却已经早早下手。

相比于传统便利店,无人模式更具有想象空间,而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无人”销售,而是将人的作用、职能做了转化升级,由“一店多人”变为了“多店一人”,在解放劳动力节省成本的同时,带来了更多可能。

数据让实际运营效率提升,技术带来了用户体验优化,这才是新零售所谓“新”的地方。无人零售是基于现阶段市场背景的新零售代表产品,而“无人”不是终点,集场景、技术、物流于一身的智能零售才是行业追求的目标。

小而精的“盒子”是无人便利店的主流场景

通过对众多商家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中无人便利店在空间大小、放置位置,以及商品选择上有着相似性,它们普遍以10-60㎡大小的“盒子”作为店面,炫酷的外形、小而精的结构是其亮点,而且大多放置在重点商圈、校区、中高端小区中,主要定位为中高端消费者,这也是考虑到其消费能力、猎奇心理和信用度方面的决定。对于不同应用场景、不同人群,商品侧重是关键,而确保及时性、便利性的酒水饮料、休闲食品、纸品日化、办公用品是这些无人便利店的主要商品结构,有些商家主打高比例的进口商品,这更是很好的刺激了消费者的热情。

有限的店面大小是否会限制商品的品类数量呢?艾瑞对市场一些典型店面进行了调查。

以EATBOX为例,35㎡大小的盒子中有600-950个SKU,可同时容纳5人不显拥挤,10人时会有所交叉,作为便利店这个库存量单位足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不妨碍购物体验,但高峰时仍会出现排队显现,商家表示期待通过店面铺设解决这一问题。

热食、热饮也是传统便利店的一大卖点,而F5未来店“自助加工式货柜”的解决办法很好的在无人店中实现了这一体验,随着行业的迭代,相信这一问题不会成为消费者拒绝的理由。

低成本、回报周期短,让投资者眼前一亮

成本和回报周期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无人便利店显然具有优势。

先看一下店面成本,据调查,7-11便利店开店成本大概在130万元左右、全食汇在45万元左右、永辉会员店在70万元左右。而处在风口上的无人便利店,企业虽然并未公开信息,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其成本一般处于十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只是传统便利店成本的数分之一。

再看看人员成本,省去店员的成本费用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无人便利店基于RFID技术和中央仓配送逻辑,是不需要店长培训机制的,基本没有人才培养阶梯链,这才是在人员成本方面最大的结余。

最后对于回报周期,由于各家数据和能力不同,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但根据调查显示,通常正常经营10-12个月后可以盈利。目前,各家仍处在尝试期,如果想要大面积铺设的话,多数商家都表示希望通过加盟的形式实现。

技术与渠道共同推动下,无人便利店是产业升级的开始

新零售在技术方面走过了信息化,在线化,云端化,智能化四个发展路径,其中大数据的应用贯穿始终。对于无人店而言技术更是立身之本,进门时,二维码认证或者面部识别进行身份确认;物中,360度摄像头确保店内安全;门时,安全门或者测重技术阻止盗窃行为,在这不大的空间里汇聚了众多前沿科技。

扫二维码将商品放入购物车是我们习惯的消费方式,但RFID(射频识别)技术“一秒核算”更加抢眼,并且其在标签、生命周期管理、客流统计、收银和复合五大商品管理场景中更有强大表现,作为物联网结构的感知层之一,RFID能快速连接消费行为与仓储系统,节省盘点时间,被众多商家和专业人士看好。

新零售除了场景和技术外,另一重要环节在于智慧物流,主要注重于仓(仓储)、干(干线运输)和配(配送)三方面。 “库”和“配”现阶段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机器人操作代替人工,以及对分拣系统的优化,大、小货物的区别处理。“输”这一方面技术也经过了迭代,实现了一车多隔层冷冻、冷藏配送,不像传统配送,三个不同的商品需要三辆车运输,既浪费运输成本,又缺乏效率。但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立足于数据端的应用,从业者期待库存流转率通过消费者层级倒逼的方式进行升级、优化,无人店的出现满足了这一诉求。

缺乏标准的无人店仍是成长路上的“践行者”

无人店虽非是新概念,但实际的落地模式仍在探索。切实的需求、新鲜的场景体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结合大数据的智慧物流决定了其充满想象空间,很符合资本方的投资胃口,但行业仍处于成长期,没有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这让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出现了差异,也引发了诸多质疑。“大妈接受无人店问题采访”的消息让我们一笑之余,也让我们在对无人店是风口还是噱头的问题上打了问号。另一方面,关于防盗问题、没有价格优势的问题,还有缺乏有感情的销售问题上无人店现阶段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噱头终会过时,后台运营才是核心

艾瑞咨询分析师丁佳琪在看待无人店问题时表示:“无人店并不能取代已有的消费模式,但能很好的丰富消费者的体验。落地过程中单一技术优势、劣势均比较明显,扫码、RFID、AI融合的模式是未来看好的趋势。无人便利店目前还处在技术比拼阶段,未来将回归“选品”“选址”“商品陈列”等后台运营的核心能力构建上,而“无人+少人”模式可以解决现阶段问题,不失为过度期的解决办法。总体来讲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艾瑞咨询也将持续关注,并产出更系统的相关行业报告。”

不苛求完美,不盲从热点,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满足需求才是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即时配送都为消费升级创造了基础条件,而全渠道、多场景、更便捷、重品质的服务理念,将真正为“消费升级”奠定基础,“新零售”和“新经济”的重点不在颠覆,而在变革,无人店走在变革传统的道路上,会走多远要看从业者的初心,要看行业的标准。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