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亏损十年终上市 硅谷泡沫危机倒计时

鸣远 2019-05-10 18:09:11
生活服务 2019-05-10 18:09:11 阅读 1146 评论 0

转自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

十年之前,Uber诞生于时代的分水岭——智能手机的崛起、应用商店的出现、对按需服务的渴望推动了Uber的爆发式增长,并创造了消费便利的全新标准,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

十年之后,Uber已从最初的“点击按钮搭车”发展成一家涵盖出行、外卖、货运三大主要业务的庞然大物,并已涉足自动驾驶和城市航空领域。5月10日,Uber终于要迎来IPO时刻。

但在老对头Lyft上市次日股价暴跌12%,反弹后再度大跌近20%的巨大阴影下,Uber悄然下调公司估值至800-900亿美元,与此前高调声称的1200亿美元市值相差甚远。

即便近日接连传出Uber上市的利好消息:Uber IPO认购达三倍、高盛将获6亿美元回报,回报率达12000%……仍无法打消人们心中的顾虑,甚至有人开始担心Uber上市会引爆硅谷的泡沫破灭。

那么,情况真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吗?

自比亚马逊,是鸿鹄之志还是好高骛远?

在成立的十年里,Uber靠疯狂融资烧钱走上了行业老大哥的位置,却依然处于亏损之中,甚至在此前提交的IPO文件中承认其盈利途径尚不明确,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利润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而Uber首席执行官Dara Khosrowshahi依然对Uber抱有强大的信心:“书本之于亚马逊,相当于汽车之于Uber。”

就像亚马逊在成长为数字零售巨头之前一样,它最初也只是一家线上书店,Uber希望共乘业务只是其之后更广阔交通业务平台的一个基础,Uber正在努力成为一款超级应用,并在前期大量烧钱来实现它的目标。

而且,科技公司在成熟过程中出现亏损并非闻所未闻。亚马逊在1997年5月首次公开发行后的数年里首次实现盈利。但专家也表示,像Uber这样体量与规模如此之大的公司仍然亏损如此之多,实属罕见,这也是出行平台一直备受质疑的关键点所在。

“对Uber来说,将自己定位成平台并和亚马逊联系起来,是明智的选择。” Renaissance Capital负责人Kathleen Smith称,“如果你没法谈盈利,你最好有一个平台计划,因为这是能让投资者容忍亏损的唯一方法。”Uber或许是在希望将自己定位为一种“必备品”式的服务,来吸引投资者注资——必不可少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赚钱。

Uber提交的IPO申请报告显示,个人出行业务目前仍是Uber营收的主要来源,2018年营收为92亿美元,占到当年全部营收113亿美元的81.4%。同年,Uber乘客出行52亿次,平均每次出行损失58美分,亏损超30亿美元。Uber外卖尽管营收规模尚小,但增速最快,2018年营收为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Uber货运业务在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达到1.25亿美元,Uber计划在2019年将该业务进一步拓展至欧洲地区。

招股书中引用了几个可能妨碍盈利的问题,例如价格战、司机激励措施等,该文件指出,潜在的无法“吸引或维持一定数量的驱动因素”将使其平台“对平台用户的吸引力降低”。而持续不断的亏损,让Uber在2016年到2018年的两年多时间里烧掉了100亿美元。

真正致命的因素是该公司的增长正在放缓。Uber在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近10亿美元,营收约为30亿美元。Uber去年的净收入增长了42%,为112.7亿美元。这比该公司2017年106%的收入增长要慢得多。同样,2018年第四季度,其月活用户数量仅增长35%。就在2017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还在以三位数的速度增长。

假设Uber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保持这种运营速度,它可能会在大约120亿美元的收入中损失约40亿美元(2018年损失18亿美元)。

反观亚马逊,近十年来亚马逊苦心经营,最终取得了云业务的突破,数据显示亚马逊的网络服务销售额为每年50亿美元,并且每年增长近50%,利润丰厚。并且,亚马逊在物流、交付和云计算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最终打消了华尔街的投资者们的怨怼。

雪上加霜的是,Uber陆续退出海外市场,2016年将中国的出行业务售卖给滴滴,2018年将东南亚业务转让给Grab。性丑闻、高管离职潮等事件均对Uber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加上当前在全球出行市场上的头部玩家,皆处于亏损状态,而面对如此困境,上市,似乎成了共乘巨头除融资以外的另一选择。Lyft上市股价大跳水却又加剧了外界资本对出行行业的质疑。

Uber当然不想重蹈覆辙。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亦是如此,下调估值,蒸发数百亿美元在所不惜,资本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估值虚高,亏损巨大,用钱砸出一批独角兽

由于Uber的增长放缓,以及潜在的亏损增加将给投资者带来压力,该公司股价可能会大幅下跌。估值专家Aswath Damodaran估计Uber价值可能在580亿至620亿美元之间,他曾对Lyft的股价做出精准预测,很有可能Uber在下调了估值后依然存在较大的泡沫。

而盈利模式模糊、亏损巨大的困局不禁让人回忆起2000年那场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灾难。如今的独角兽企业们的营收比当年的泡沫企业高出几个数量级,IPO估值也稍显理智,现在TMT企业在标普500指数中占32%,而当年已经达到了45%,科技市场看似繁荣,但很可能已经到了泡沫破裂的临界点。

靠着PPT就能拿到巨额融资的日子已经远去,烧钱撒币模式的余波却仍未散去。千亿软银愿景基金就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亿万支票不断开出,那些亏损的创企得以继续烧钱、亏损、续命,直至登陆资本市场。

而一个连年亏损,难以盈利,且增速放缓的公司想要生存下去,管理层不得不选择继续烧钱度日。曾以为如今的独角兽们想要上市,是已经足够强大,可以面对资本市场的审视,但现在看来,或许这些科技企业只是害怕无钱可烧,骤然暴毙,因此才匆匆冲刺IPO。通过IPO大量圈钱,再烧钱。再加上较低的利率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反弹,这场狂欢派对还会继续一小段时间。

但我们无从知晓,这些企业的现金流还能支撑多久,一旦无钱可烧,这些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大幅调整商业模式,改变成本结构吗?最终受害的依然是投资者。和传统科技企业相比,这些必须要大量烧钱才能存活的科技企业,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10亿估值不是避风港,企业如何经历市场拷问?

10亿美元的估值似乎不再是一个安全指标,反而代表着普遍高估的巨大危险。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项研究表明,独角兽公司的价值大多都被高估50%。这项研究由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ill Gornall和斯坦福大学的Ilya Strebulaev进行,研究了135个独角兽企业。在这135个企业中,研究人员估计,将近一半或65家企业的估值应该低于10亿美元。此外,数据显示,2017年上市的公司中,有76%的公司在首次上市前一年的每股收益都是无利可图的。这是自2000年互联网繁荣达到顶峰以来的最大数字,当时81%的新上市公司无利可图。

对于近日刚刚公开宣布计划IPO的WeWork来说,风险就更大了,WeWork去年营收为18亿美元,但亏损19亿美元。

硅谷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指出,要想证明这不是泡沫,Uber、Lyft等科技企业就必须说服投资人相信:只要它们决定盈利,并且停止市场扩张,就可以快速止损。过去10年,它们和它们的风险投资人一直都是这一论调。唯一的问题是:这一假说并无任何数据支撑,事实上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并无任何关联,很多行业会一直处在市场争夺之中,始终利润微薄。

再来看看美股IPO市场,虽然在2018年表现稳健,但从四季度开始明显放缓,这个迹象延续到了2019年年初。期间,美国政府在去年12月22日至今年1月25日陷入“部分关门”状态,导致整个IPO市场陷入瘫痪。

据FactSet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仅34家公司IPO,比2018年第四季度的58家下降41%,比2018年一季度下降40%。就数量而言,一季度是自2017年第一季度以来表现最差的;就募集资金而言,一季度IPO累计募资74亿美元,比上一季度下降34%,比去年同期下降61%,是自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差的季度。其中,募资超过5亿美元的仅Lyft和Levi Strauss两家公司,也是自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达到这一门槛的最低数字。一季度IPO平均募集资金仅2.18亿美元,不包括Lyft的话平均募资仅1.54亿美元。

另外,2018年总共有44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如拼多多、爱奇艺、蔚来汽车、流利说、优信二手车、哔哩哔哩、腾讯音乐等,是2010年以来中国公司赴美上市最多的一年。同时,受大盘震荡,2018年上市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二都以下跌收场,平均跌幅达13%。不过,到目前为止2019年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急速下降(第一季度仅为4个),IPO规模也比去年小得多。

近年来,独角兽们上市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Snap自2017年以每股17美元的价格上市,其股价在首日交易中大涨44%,如今股价不到11美元;Dropbox上市首日涨幅为36%,然而,随坐拥5亿用户,其付费用户仅20万,不由得让投资者犹豫再三;净菜电商BlueApron,在2017年6月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上市,上市第二天即破发;还有Fitbit,该公司在2015年的股价是45美元,目前它的股价只有5美元多一点。

不仅仅是独角兽公司被严重高估了。拿到近亿美元的美妆电商Birchbox的估值约为5亿美元,而沦落到最后,唯一愿意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它的是它的前投资者。

不用说没盈利的企业,就算是盈利的企业不一定经地起拷问。Zoom通过其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3.305亿美元的营收。但是,这是项非常基础的业务,通过高度充分的竞争后,更像是一种标准化的商品。而整体视频会议的市场规模也只相当于Twitter市值的三分之二。

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独角兽公司的疯狂时代正在显著放缓。随着2018年市场的重新波动,独角兽公司的股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美联储超低利率时代的终结,也将拖累这些估值过高的股票。随着利率在2018年持续上升,这将加速独角兽的衰退。一些金融模型预测,高达80%的独角兽公司将在两年内倒闭。

或许正因为担忧科技企业存在“泡沫”,投资者已经开始畏手畏脚,Lyft的股价比IPO时的发行价已经下降了13%,Uber曾经希望以1200亿美元登陆资本市场……

硅谷投资人王川分析称,若Uber上市后也同Lyft一样惨遭股价下跌,那么每股33没有,500亿美元的市值是底线,低于这个数,软银将面临亏损,并且2015年之后即使每年收了8%的股息的优先股投资者也要面临亏损。等到2019年11月Uber股票解禁那天,必然有一大票人等着套现,届时股价可能迅速跌破33美元。到时候各大VC该如何向LP交代?

若真如此,诸多投资者必然会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全球风险投资或将严重萎缩,行业巨头很快会受到波及,股价下跌,新一轮的裁员潮将出现……

这样的局面恐怕算不上“科技繁荣”了吧,更有甚者,我们如今所处的科技泡沫会比2000年的那一场更加庞大。一旦破灭,原先不合商业逻辑的行为会被迫中止,而新的事物又将破而后立。

不论如何,Uber的上市都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十大IPO事件之一,同时也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后,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IPO。或许在资本的支持下,Uber能够坚持到找到明确盈利模式的那天。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