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 “文案大拿” 张巳丁

鸣远 2018-08-10 16:46:48
人物 2018-08-10 16:46:48 阅读 1077 评论 0

随着老对手摩拜被美团收归旗下,关于“ofo将卖身滴滴或阿里”的传闻甚嚣尘上,近日由于ofo海外市场持续撤退的消息爆出,“小黄车快黄了”的传言又漫天飞舞,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可忙坏了负责ofo宣传工作的张巳丁。

不久前,他才刚出面澄清“不存在有创始人被架空的情况”。“风雨不止,步履不停!”这恐怕是张巳丁创业以来最真实的写照。

就像极路由创始人王楚云所言,“创业是自虐的过程。”自从几年前与戴威等人一起创办ofo开始,张巳丁就一直处于“打地鼠”的状态,除了忙于攻城略池,还要与传言“斗智斗勇”。

骑行三人组

这一切源于2014年的国庆。

那时候张巳丁在北大读研,念的是冷门的考古。有一天,因山地车坏了而无法前往西藏骑行只能留在学校闲极无聊的戴威,告诉他要围绕自行车创业做骑行旅游,得知此消息的还有戴威的舍友薛鼎。

于是,三位热爱自行车骑行的北大校友,开始走上创业之路。

张巳丁自小热爱骑自行车,对于自行车的早期回忆是父亲的老式“大二八”。他说,“小时候,父亲骑着家里面的28大杠扶着我,就是这样撒把往前蹬,那个时候自行车很刺激,带给我全新的体验。”

2009年进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他第一时间加入了北大自行车协会,也就是在这个协会里,他认识了戴威。

两人真正熟络起来是在自行车协会组织的凤凰岭骑行期间。当时一共有两三百人参加,由于人数大大超出预期,只能4个人挤一顶双人帐篷。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在这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中,张巳丁和戴威竟然被分到一起,两人的友情就此开始。

那时候正值酷暑,四个大老爷们挤在一起,自然酷热难耐。祸不单行的是,当晚凌晨两点多暴雨突袭,帐篷漏水严重,大伙只好撤出来露天睡。“当时帐篷里只有三个垫子,因为大家都很困,所以另外两个同学也没多想,一人扯了一个垫子就睡了。”张巳丁回忆说。

看着那留下来的最后一个垫子,张巳丁和戴威面面相觑。这种情况,是无法入眠的了,最后两人干脆背靠背坐在一起聊了一宿,没想到就此聊出友谊,后来两人一起骑行过很多地方。

至于薛鼎,两人熟悉起来是因为酷爱书法的薛鼎,经常跑去张巳丁宿舍,与他舍友谈论书法,一来二往就熟识了。而由熟识发展为铁哥们,则是在2014年4月两人在西山森林公园骑行时一起“共患难”的事。那一次骑在前面的张巳丁下坡刹车时摔了一跤,跟在后面的薛鼎下山时在路旁小卖部买了一瓶二锅头给他抹伤口,痛得张巳丁回到宿舍发了条朋友圈,说“疼得都要嚎叫了”。嬉笑怒骂中两人关系越来越铁。

当戴威拉他们一起创业时,张巳丁和薛鼎毫不犹豫地答应。三个人在教室里画出一个骑车小人的轮廓,这个形似自行车的logo“ofo”就此诞生,公司的名字就叫ofo骑游。

“文案大拿”张巳丁

在ofo逐渐壮大的2017年,有消息称ofo虽然有6位创始人,但目前站在台面上的均为戴威,其他5人有“名存实亡”之嫌。

面对此传闻,张巳丁站出来澄清,“几个创始人无明确分工,企业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开阔,根本不存在有创始人被架空的情况。”

实际上,创业之初,三个创始人之间分工非常明确,薛鼎负责产品,张巳丁负责宣传,而戴威负责财务、人力。只是随着后面三位创始人的陆续加入以及ofo发展壮大,分工才开始模糊化。

作为北京大学考古系高材生的张巳丁文笔非常好,内部尊称为“新媒体战士、文案大拿”。

早期ofo不管是做骑游还是共享单车,宣传推广几乎由他一手包办。尤其在2015年决定转型做共享单车时,张巳丁的宣传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巳丁TED演讲《成全值得热爱和疯狂》

起步阶段,ofo只在北大校园内做推广,为了让更多的师生把车共享出来,张巳丁的宣传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至。除了常规的贴传单、发海报,他还用到当时风靡的微信。在运营微信公众号时,他更是取巧喜欢用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博人眼球。比如《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

那是2015年9月,为了赶在北大开学时来一波推广,张巳丁熬了两晚通宵写下这篇气势蓬勃的文章,幸运的是效果很好。原本平台只有不到100的粉丝,但文章推送当晚却有3万多的转发量,一夜刷遍北大校园,很多人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他们。

ofo上线第一天就收获100个订单,总算有点起色。

由于这次营销推广的大爆发,也就有了后来走出北大,向其他高校和城市进发的故事。

ofo共享路上的风雨

其实,在共享单车这条创业路上,张巳丁他们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人和事有了,就只剩下找钱了。

三人连夜做了20页的PPT,去找大师兄肖总融资,本想着用项目打动肖师兄,结果师兄拉着戴威聊了3小时的支教经历。不过分开的时候,总算揣着100万支票满意而归。

有了这100万,他们昂首挺胸开干,买山地车、支付领队工资、做宣传广告、给客户赠送礼品等等不在话下。然而,到了2015年5月当他们计划着准备去开发青海湖骑行线路时,往账面上一查,结果只剩下400元,所有人当场傻眼,这是ofo创业以来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现实一下子摆在眼前,要么转型要么就此散伙。那一段时间里,他们一直被质疑、被否认、被嘲讽,背负了很大的压力。由于当时正值毕业,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力劝张巳丁趁此去博物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就在他们为此连续思考的那一周里,有一天,戴威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最后他们决定坚持了下去,不过方向由骑游转型为共享单车。

但是要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易事。至今张巳丁仍旧记得,那些不太友好的声音。当时很多人觉得他读书读傻了,根本就不会有人愿意把自己的车共享出来,大学舍友甚至当面调侃他,“2个月后你肯定得放弃,散伙的时候记得请我们吃饭。”

就连他的父母,在创业之初也每周给他打电话问,“公司什么时候倒闭啊?还是赶紧找工作吧。”郁闷归郁闷,他还是坚持做这事。

对于当时的张巳丁来说,最难熬的不是质疑,而是业务毫无起色。ofo在北大正式上线时,虽然引起全校师生关注,但北大BBS上也有一些别的声音,比如“坐等ofo倒闭”、“过两天,“弄死ofo的一百种办法”、“ofo创始人脑子有泡吗”等等。

在一片质疑声中,有时候他们自己也自我怀疑。更要命的是,直到2015年的6月6日才有了第一个用户。那一天,物理院一个研究生推着一辆蓝色山地车找到他们,说要共享自己的单车,于是,ofo总算有了第一个用户和第一个共享车主。

随后,他们微信平台上多了2000辆自行车。

但凡是风口,总少不了追风者。2016年,共享单车这条赛道上挤满了竞争者,一夜之间,形形色色的单车出现在大街小巷,甚是闹哄哄。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从来都是“唯快不破”。为了站稳脚跟,ofo开始快速跑马圈地,相继推出了向大城市和海外进军的计划。终于在2017年奠定了与摩拜平分秋色的局面。

一山不能藏二虎,一天没有分出胜负,战争就不会结束。尤其在摩拜被美团收购这样的情况下,等待ofo依然是战火。

至于张巳丁,必然需要一如既往地站出来“扑火”。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