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之王” 利润 7年腰斩,这锅电商不背!

田宁
2019-06-06 22:12

张裕人事大地震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曾经多年独霸中国红酒市场的张裕最近迎来多事之秋。

6月4日,独董郭国庆辞职,张裕陷入独董人数少于董事会总人数三分之一的窘境,但铙是如此,郭国庆还是要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就在几天前,张裕刚刚经历了一次规模空间的人事震动,包括一名总经理、两位副总、一位董秘、三位总助在内的7名高管同时上任,这在上市公司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综合来看,这两次的人事大地震可能和张裕最近不太理想的业绩有关。

2018年,张裕营收同比增长4.25%,净利润仅同比增长1.06%,如果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2.1%;

2019年一季度,张裕营收16.6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7.57%;净利润为4.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81%。

事实上,张裕在2011年曾实现过营收60.27亿元、净利润19.07亿的巅峰时刻。

当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张裕业绩扩张的开始,没想到这竟然已经是高峰。

自2011年以来,张裕的业绩就进入下滑通道,2018年的净利润更是只有2011年的54.7%,数据接近“腰斩”。

股价表现上,张裕的股价曾在2010年6月30日达到85.58元/股,同期的贵州茅台的股价也只有100元左右;如今,张裕的股价不到30元一股,市值不到200亿,被茅台直接摔开10000多亿。

谁能想到,“百年张裕”也会有这一天?

曾经赚取全部葡萄酒上市公司90%利润

张裕的前身为烟台张裕酿酒公司,是由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

1892年,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开辟了1200亩葡萄园,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在创办和经营张裕酿酒公司的过程中,张弼士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很可惜他的“继承者们”没有学到!),使张裕成为中国红酒史上熠熠生辉的品牌。

首先,为公司经营找到庇护伞。

创办酒厂之前,张弼士就酒厂事宜上通皇上皇太后,下达各府要人,顺利拿到公司营业准照,也让酒厂在之后的选址、雇佣劳动力、生产、销售等方面事事顺利。

其次,利用名人效应。

比如说,请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龢亲笔为公司题写厂名,“意见领袖”亲自示范和倡导之后,普通民众当然愿意欣然而往了。

第三,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商业宣传。

张裕将主打市场放在对新生事情和现代化生活方式接受度最高的“十里洋场”上海,并且通过《申报》、《小说月报》等大众媒体不间断刊载张裕葡萄酒的广告,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一举打开张裕在上海的销路,然后占领全国市场。

最后,让品质说话。

1915年2月,张裕的四个产品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同时获得四个金奖,百年张裕的品质从此声名远播,一直延续到现在。

解放以后,张裕酒厂曾经历一番动荡,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致生活追求的提升,经过调整升级后的张裕重新回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1997年开始,张裕曾连续四年夺得葡萄酒行业第一,2002年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21.42%;

2018年上半年,张裕的业绩占到14家葡萄酒上市公司总营收的65%以上,还贡献了14家葡萄酒上市公司总利润额的90%,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酒业集团。

但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洋酒”的大举入侵,张裕的营收和利润长年陷入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张裕之困”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这个锅电商不背!

张裕在营收和利润上的止步不前,既有积疴式的自身原因,也有巨大的外部压力。

首先,旷日持久的商标权之争。

2002年,张裕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解百纳”商标后,长城和王朝等竞争对手以张裕不能独享解百纳称号为由将张裕上诉至商标局,一直到2011年,张裕才和其他六家生产商在商标使用上达成一致,但至今张裕仍然得向集团每年缴纳巨额的商标使用费用。

其次,进口葡萄酒的冲击。

2011年是张裕业绩达到巅峰的一年,也是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大幅增长的一年,大量低端平价的进口葡萄酒进入国内市场后,对张裕等中国酒厂造成直接冲击。

第三,消费者的口味变得更叼。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随着西北部地区新锐酒庄的兴起,这些酒庄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而张裕的很多产品依赖于粗放型种植,在土壤和选址上也不够精细,部分张裕产品的口味也被一些人不接受。

第四,错过并购海外酒庄的时机。

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海外酒庄排着队降价而贾,但是张裕当时没有想到抄底海外酒庄,而是仍然坚持自有品牌,等到2015年想起海外布局时,因为那几年关税的下降,大批海外酒庄早就在国内攻城掠地,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张裕董事长刘洪江

最后,豪赌单个产品后收效甚微。

为了缓解业绩颓势,张裕曾“押宝”白兰地产品,但是在疯狂加大市场投入后却收效甚微:2018年年报显示,张裕白兰地业务实现营收9.99亿元,同比仅增长0.94%,投入和产出明显不成正比。

2018年,针对当年净利润下降,张裕当时给出的一个解释是电商等新兴渠道对传统销售渠道带来了巨大冲击。

这就有些意思了,在很多传统零售业早就利用电商实现二次增值,甚至电商红利基本消失殆尽的今天,居然有人还把电商平台看成是新兴渠道,可见这些年张裕的转型得有迟钝!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清还认为电子社保卡支付有国家信用背书,如能尽快实现并推广,将为群众提供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支付模式。《商报》注意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亿人,电子社保卡签发超过亿张。日前,国家医保局发布2020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
3月2日消息,南极电商对外发布公告称,截至2021年2月28日,公司通过股票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已回购公司股份数量万股。据悉,回购股份占公司目前总股本,最高成交价为元/股,最低成交价为元/股,成交金额万元。《商报》获悉,2021年1月5日,南极电商董事长祥在券商电话会上表示,公司将推出史上最大回购计划。
1月7日消息,南极电商发布公告称,2021 年 1 月 7 日,公司首次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5,500,444 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 ,最高成交价为 元/股,最低成交价为元/股,成交金额 56,306, 元 。此前,南极电商董事长、总经理祥曾表示,公司将推出史上最大回购计划。截至今日收盘,南极商报元/股,跌幅为,总市值为亿元。
2月23日消息,《商报》获悉,近日,云集高级副总裁铁成接受媒体专访,他表示,未来云集将继续以差异化供应链为支撑,积极创新营销渠道,借助“公+私”流量扩大品牌影响力。铁成认为,目前社交电商的两个代表,一个是云集,一个是拼多多,拼多多是以拼团起家,而后转型为平台电商。铁成介绍,云集目前构建了“公+私”双轮驱动的差异化电商带货模式,同时完善了“素人”直播体系,激活私流量。
12月25日消息,《商报》从长沙发布获悉,今日,在长沙比亚迪基地,比亚迪与滴滴出行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正式投产,首批新车交付。据悉,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D1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进行了定制化设计。其中,D1采用了高度定制的超级座椅、移动公文包等,减缓司机驾驶疲劳;乘客上车前可以通过滴滴App调节车内空调温度、风量等;D1还搭载了AEB系统,急行时会自动刹车,保障
3月19日消息,据《商报》获悉,ST昌九昨日晚间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置入彦科技100%股份,后者主营业务是运营第三方在线导购移动客户端“返利网”APP 及其网站。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将由“丙烯酰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变更为“第三方在线导购平台”,这也意味着“返利网”将借壳ST昌九登陆A股
2月19日消息,《商报》获悉,蘑菇租房创始人兼CEO马晓军再次对外发布公开信,在信,其表示,在经历了10多天反复、紧张、密集的洽谈后,宣布蘑菇租房正式被小二接手,未来“双系统”将共同服务公寓市场。马晓军还在公告表示,公司高管不会离开上海,随时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将尽最大努力配合投资的相关谈判,希望房东方能够给一些时间,让蘑菇租房能够与潜在资方、并购重组方的谈判提供一个平稳的环境,撑过难关。
3月27日消息,据《商报》获悉,ST昌九日前披露的公告显示,就返利网借壳一事收到了上交所的重组问询函。在问询函,上交所对ST昌九提出22个问题,分别涉及标的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信息以及交易作价安排等,上交所要求ST昌九在5个交易日内对此进行回复。根据此前发布的重组预案显示,ST昌九拟置入彦科技100%股份,后者的主营业务是运营第三方在线导购移动客户端“返利网”APP
3 月 1 日消息,《商报》获悉,昨日晚间,蘑菇租房创始人、CEO马晓军发出第三封公开信,这封信主要内容为清偿方案。据悉,方案将商户在蘑菇的账户余额、提现未到金额以及真房源保证金归结为债权;商户在蘑菇子账号的债权会归集至主账号做统一清偿。这部分的具体方案细节以清偿产品上线为准。方案还强调,如果商户同意签署和解协议,小二将额外补贴价值总债务30%金额的各类现金券,用于采购公寓硬件设备等。
1月14日消息,据《商报》获悉,受今年反向春运大潮推动,盒马半成品菜销量激增,从一月起,销售金额每周环比增长超50%。盒马全国标品的采购蔡贵表示,80、90后倾向选择一步到位的半成品礼盒,省时省力种类丰富。70后则倾向选择制作复杂的重点单品,精致追求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