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保之名,商家从消费者身上捞了多少钱?

田宁 2020-11-01 21:13:29
行业观察 2020-11-01 21:13:29 阅读 1200 评论 0

当代打工人,大都靠外卖续命。

最近风清发现,无论是在美团还是饿了么,点外卖,都多了一个餐具选项:每份餐具额外收费0.1-0.2元不等。

除了外卖平台,9月15日起,深圳肯德基和麦当劳,也宣布不再提供刀、叉、勺等在内的一次性餐具。

顾客如需使用,需额外支付0.5元的一次性餐具费。

对此,商家给出的解释是,此举是为响应政府号召,助力环保。

什么政府号召?

风清查询得知,9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

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餐饮服务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汤匙等餐具。”

除此之外,根据条例规定,超市也不能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酒店也不能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

为了环保,听起来没毛病,不少网友也表示大力支持国家的环保事业。

但是回过头仔细一想,这事却有点不对劲。

比如酒店不提供一次性牙刷、拖鞋,难道我每次出差旅游的时候,都要带上全部家当?我去麦当劳吃个冰淇淋,还要自备勺子?

当麦当劳向顾客疯狂收费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考虑提供可替代的不锈钢餐具?

毕竟无论土豆泥还是鸡排饭,顾客都不可能用手抓着吃。

与此同时,当我们为餐食买单时,其实已经支付了食材、人工、餐具、桌椅及相关税费。

如今让消费者额外再支付一次性餐具费,商家是不是应该降低商品价格?

很显然,不少商家在以环保之名,大行捞钱之实。

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反而成了商家光明正大增加额外收入的最佳借口。

事实上,最近苹果手机不配充电器、耳机,都是在明面上高举环保旗帜,暗地里却将环保成本,全部转嫁给了消费者。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在中国,最为轰动的环保行动,非“限塑令”莫属。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宣布:

“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众所周知,塑料垃圾的降解周期长达200-400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

当年“限塑令”出台时,获得了相当多人的欢迎和认可。

那么“限塑令”实施十二年,取得了什么效果?

一份数据相当触目惊心:2008年,中国塑料制品全年总产量为3713万吨;2018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6042万吨。

很显然,一份小小的限塑令,根本不能阻止塑料制品的继续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受益方却变成了零售超市。

2016年,据人民网报道,有连锁超市通过卖塑料袋,一年就能净赚上千万元。

政府的本意,是希望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从而引导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

但最终,一纸“限塑令”却变成了超市的“摇钱树”。

为什么?

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控制污染,不仅要从消费者一端进行宣传教育,更要从生产者一端,去切断污染源头。

事实上,白色污染主要有四大来源:塑料包装、塑料袋、快餐盒、农用地膜。

最近十年,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农地抛荒,农用地膜带来的污染占比已经在逐渐下降。

受限塑令影响,超市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也有所控制。

但是另一边,随着外卖行业的兴盛,外卖塑料袋、快餐盒等塑料垃圾带来的污染占比却在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随着电商行业的繁荣,快递包装、产品塑料包装带来的污染,同样处于失控状态。

环保悖论

在外卖收取一次性餐具费事件中,我们能发现一个相当诡异的细节。

一次性餐具,其实就是一次性筷子。

我们从小听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每加工5000双一次性筷子,就需要消耗一棵生长30年的杨树,因此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会导致大量林地被毁。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如今的一次性筷子,大都使用可再生竹子制作。虽然相对于可循环利用筷子而言,它还是不够环保,但它对环境的危害性,却并没有很多人预想的大。

反观外卖当中的塑料袋、外卖盒,这些可都是实实实在在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

最近三年,外卖订单量的增长率更是长期维持60%以上,在外卖行业,新增的白色污染规模可想而知。

那么为什么政府不直接控制外卖包装、外卖盒的使用?

答案当然是环保不能阻碍经济增长。

2019年,全国餐饮业收入4.7万亿,其中15%都是来自外卖收入。很显然,我们不可能为了环保而妨碍餐饮行业的生意。

同时,其实如今市面上也并非没有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比如以纸代塑,采用甘蔗秆、稻草为原料,生产可降解塑料等。

然而一旦计算经济账,所有的可替代产品,其性价比都赶不上塑料,最终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根据风清的了解,如今在超市购买塑料袋,常规售价1-3毛一个,可降解塑料袋的售价,则高达1元。

很显然,无论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还是个人消费性价比方面看,环保,永远都只能是靠后站的选项。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