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移动支付” 到 “扫码点餐”,不应该让消费者做单选题!

青云 2021-02-01 18:19:40
生活服务 2021-02-01 18:19:40 阅读 1504 评论 0

人民日报再出锐评。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称,扫码点餐,不应该是唯一选择。

在该文中,文章先是对扫一扫码就可以完成排队、点餐、结账等一系列流程所带来的便捷性,以及帮助商家节省人工营运成本,提升营运效率等给予了肯定。

但人民日报也指出,扫码点餐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一部分人带来了烦恼。

在人民日报举出的例子中,有70多岁的陈先生,使用智能手机并不熟练,在餐厅吃饭时,由于页面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操作又很麻烦等原因,光在扫码点餐上就花了半个多小时。

除了扫码点餐给老年人来带不便外,还有些消费者不愿意使用扫码点餐,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原因在于有些商家在扫码点餐时,要求消费者提供姓名、电话等各种信息,或者要求开通访问位置信息权限,这也让一些消费者感到不安全。

报道也提到,有消费者认为扫码点餐是可选项,而不应该成为唯一选项,应当有消费者决定是否扫码点餐,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

而在此次人民日报发文评论之前,央视网也曾评扫码点餐,称:顾客不应该成为流量收割的对象。

央视表示,餐饮服务应该是面向大众,尽量“满足众口”,而且“扫码点餐” 这个过程应在顾客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完成,不该带有任何一点强迫性质。顾客只是来消费的,并没有扫码注册等诸多义务,更不应该成为流量收割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此次的“扫码点餐”引发热议,此前,“不支持现金支付”也曾引起热议,什么“老人独自冒大雨交医保,得知拒收现金”“拒收硬币惹众怒”“ATM机到了该退场的时候吗”等众多拒收现金现象也偶有发生。

此后,就连中国人民银行也出面发布公告,一再强调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指出,拒收现金的行为不但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更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因此,要尊重公众支付选择权,鼓励相关经营主体在保障现金收付渠道通畅的前提下,选择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而保留现金支付也有其现实必要性,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通信设备、网络接入、操作水平要求形成门槛,将不满足条件的人拒之门外,部分群体无法享受基础金融服务。这部分群体既包括老年人,也包括一些缺乏设备和使用技能的低收入人群、外来移民、未成年人、视障人士。过度“去现金化”会引发金融排斥,偏离现金普惠金融初衷。

即便满足电子支付门槛,现金支付也可作为备用支付手段“兜底”。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现金支付在支付体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忘带手机、没流量、没电时,现金可以是最后的支付工具。

总之,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支付和扫码操作已成为大多数消费场景中的标配。

商家支持扫码点餐或者移动支付不是不可以,但关键在于商家要学会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提供多样化选择。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