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京的芯片江湖

大佬说 2021-03-19 16:00:33
人物 2021-03-19 16:00:33 阅读 2328 评论 0

编辑 | 吴昕

作者 | 大佬说(dalaosay)


中国造芯之路布满荆棘,可总有人怀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为祖国的未来披荆斩棘。


一、


1949年,张锡纶一家四口登上客轮,举家迁台。


张锡纶原籍河北,毕业于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焦作工学院,是这个领域里少有的人才。


因为战争,造枪立炮外的冶炼业正兴。而专精冶炼的张锡纶,自然也被编入兵工厂,藉由专业所长,职级也一升再升。


只是职级抵不住抗战时局的变幻莫测,张锡纶和部队辗转几地从上海到重庆,兜兜转转,最后又去了南京,在那里结识了妻子刘佩金。

战火中,夫妻二人通力合作,张锡伦指挥炼钢,刘佩金钻研火药,他们为前方源源不断的输送着抗战物资。


工作之余,二人也不忘生活,夫妻感情琴瑟和鸣,很快就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有了孩子后,张锡纶本以为能在南京静享天伦之乐,却没想到战争风云骤变,次子张汝京出生一年后,国民党就败退台湾。

无奈之下,张锡纶只能匆忙卖掉南京的老房,带着家人和两百多名冶金学徒随部队一起踏上客轮,去往陌生的海岛,台湾。


而不满一岁就被带到台湾的张汝京,从小就聪明,却也爱调皮捣蛋;等他再大一点,正值父亲张锡纶任高雄兵工厂第7所所长,不安分的张汝京时不时溜进工厂,看工人们干活,然后继续调皮捣蛋。


来得多了,工人们就唤他一句“小三儿”,台湾话里是骂他顽皮的意思,这让张汝京至今记忆犹新。每每回忆起那段生活,他不无感慨,说自己“几乎是在工厂度过了自己整个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二、

                    

长大后,张汝京一改之前顽皮的本性,安安分分的念书。


1970年,成绩优异的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毕业后又跑到美国留学,并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大学的工程科学硕士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出于童年对工厂的美好回忆和情怀,1977年,29岁的张汝京入职了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他从研发工程师做起,几乎将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成功主持了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半导体工厂建设。


而光建厂,他就建了20年,于是张汝京便成了业内公认的“建厂高手”,但仍让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回家”。

虽然在美国多年,可张汝京始终想回大陆,为祖国培养人才,他很早就有了去大陆建设集成电路制造工厂的想法。


根据《芯事》一文披露,早在1989年,TI准备在中国台湾建厂,当时张汝京就想招聘大陆的工程师到台湾培训,以便未来到大陆建厂时解决人才难题。


但最终,因台湾当局始终不同意,据理力争的张汝京最后暂时作罢。


1992年,不忘初心的张汝京开启了在新加坡建设芯片厂的项目,在得到新加坡政府的允许后,张汝京派人去大陆招了大概300多人加入新加坡的芯片工厂,暗暗的为大陆的芯片人才作储备。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中芯国际成立时,张汝京能迅速在几乎是荒漠的大陆芯片市场迅速建起“高楼”,因为他当初培养的这批“后备军”就是根基,为助力中国芯片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后话。

与儿子一样,张锡伦夫妇自小在大陆长大,有着浓厚的家国和民族情怀。抗战时期,他和妻子主持的第21兵工厂,生产了当时中国90%的重机枪,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锡伦已经年迈,但他仍然时刻牵挂着祖国大陆,在儿子张汝京于美国的芯片事业风生水起时,张锡伦甚至还问:


“你什么时候回大陆建厂?”


从小,张锡伦夫妇就教张汝京要爱国,让他牢记自己是个中国人的身份,“要以做中国人为荣,我们就是中国人”。


受此影响,张汝京虽然没在大陆长大,日后又在美求学立业,但是对于大陆,对于中国,他始终都有一种亲切感——


他甚至还在了解贵州地区的贫困学生状况后,于1995年在贵州的正安县碧峰乡捐赠了平生第一所希望小学,此后又在云贵川等多地捐赠了20多所希望小学,“因为那是我的祖国”张汝京说。


父亲的这句问话,几乎戳中了张汝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他当即开始筹划,从美国德州一起提前退休,放弃了丰厚的分红和养老金,等退休流程走完,他就马不停蹄的坐上了归国的飞机。


但是张汝京没有想到,还没两个月,他就遭遇了李登辉当局逼迫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撤资,此后,他便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与困苦的艰难之路。


三、


1998年2月,半夜,在无锡的张汝京被一则电话惊醒。


电话的那头,是张汝京在中华开发的朋友打来电话:“Richard(张汝京的英文名),你要马上回来,李登辉开始要罚中华开发了。”


彼时的张汝京,正在开中国大陆晶圆代工模式先河的华润上华,与陈正宇博士共同带领团队开发0.5微米的芯片,眼看就要成功,却又不得不因这一罚重新回到台湾,转向参与中华开发投资的世大半导体。

中华开发投资的世大半导体,是张汝京“亲儿子”,是他回来后在台湾创办的第一家半导体芯片厂。


那时候张汝京已经做好了打算:世大的第一厂和第二厂建在台湾,为“试点”,第三厂和第十厂全部放在大陆。


眼看“亲儿子”受难,张汝京不得不回京,亲自参与世大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仅3年的世大半导体在2000年首次实现盈利。


然而世事难料,世大的崛起引起了半导体行业巨头们的警惕——台积电和联华电子开启了并购,想买下世大半导体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后以台积电以50亿拿下为告终。

在诸多的报道中,人们普遍认为,世大之所以会被作价50亿美元卖给台积电,是因为世大的股东在张汝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台积电秘密协商,张汝京知道此事时已然“瓜熟蒂落”,没有任何更改的可能性。


而事实上,在《故事纵横》的一篇文章里,张汝京曾要求澄清此事,否认了“毫不知情”的说法,“我从头到尾参与了并购的讨论。联电、台积电几次派人来做尽职调查,我跟他们谈,合并以后让我们到大陆来设厂,他们好像都比较支持,我是支持并购的。”张汝京说。


至于卖出自己的心血“世大半导体”,并非张汝京的突发奇想,而是他实在按捺不住到大陆办半导体公司的急迫心情,“那时候受到台湾当局的限制,李登辉不支持;等他下台,下一任(领导人)又是陈水扁,我就想,那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去大陆?”


抱着这种心情,2000年4月,卖掉了世大半导体的张汝京,带着400人的团队毅然来到大陆,与政府合作,拉来投资,建立了中国最先进的芯片厂,中芯国际。

而来大陆的,不只有他和他的技术团队,还有家人。临行前,张汝京不仅说服了自己的美籍太太,把全家从美国搬回了上海,还把90多岁的老母亲刘佩金接到了浦东。


50岁的他扶着年迈母亲,站在了上海江北的一处热闹工地前,亲眼见证着自己对逝去父亲的承诺和自己的拳拳爱国心,父亲张锡伦的那句话恍若昨日——


“你什么时候回大陆建厂?”


历史仿佛是个轮回。1949年,为中国的抗战做出贡献的张锡伦,带着200名冶金学徒,含泪告别南京,举家迁至台湾,企盼有朝一日能归国;


51年后,他年过半百的儿子张汝京带着300多名芯片工程师,举家又从台湾来到上海,踏上了这条艰难的“造芯”路,希望为祖国的未来披荆斩棘——


“我回来了。”


四、


但是张汝京没有想到,成立中芯国际后,他的每一步会走的这么艰难。


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上海浦东张江打下第一根地桩;次年9月25日,中芯国际就开始在建好的厂子里试产芯片。


而张汝京,也利用自己“不景气时建厂最好”的建厂经验,花了3年的时间建立起了4条8英寸的产线和1条12英寸的产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到了2003年,中芯国际就从“一无所有”一下子冲到了世界第四,产能也迅速进入全球半导体代工厂的前三甲,扩张迅速。

但辉煌成就的背后,却是张汝京满身的辛酸的汗水。


早在冷战结束时期,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各国签署了《瓦森纳协定》,规定限制先进的技术、材料、电子器件等商品出口,中国则是这个协定的“禁运国家”之一,为此,中国无法直接购买相关协定的产品,这也就直接导致中芯被“卡了脖子”。


无奈之下,张汝京另辟蹊径,找了5个美国教会为他的人格背书,并承诺中芯的产品只用于商业用途,这才堪堪拿到美国的许可,进口机器和材料动工。

但动工之后,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是人才的缺失和培养。虽然张汝京呆了300名专家进驻中芯,但做芯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精人才,而此前,中国的芯片业人才极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汝京不惜花重金在厂区周围建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建了住房设立制度吸引人才,还与上海微电子学院合作,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经验和华人归国建设。


人才问题解决了,更让张汝京忧心的则是来自台湾当局和台积电的“虎视眈眈”。

自中芯国际成立以后,张汝京就被盯上了。台湾当局想方设法阻挠张汝京,“陈水扁天天罚我”,张汝京说。


中芯国际成立后,陈水扁先是以“未经许可到上海投资”为由,罚了中芯国际500万;之后收购摩托罗拉,他们又找到借口,罚了500万;再往后,张汝京到北京投资,又被以莫须有的理由罚了五百万……


看罚钱还不够让张汝京“吃一壶”,台湾当局干脆将他列入通缉名单。


张汝京也不在乎,干脆直接放弃了台湾户籍,宣布与台湾脱离关系。


2005年4月1日,张汝京就台湾当局对他处罚一事发表声明:“本人是美国公民,在美国求学与工作多年,一直持用美国护照。自2000年2月搬至大陆工作,现已超过5年,如同许多海外美籍华人,本人对海峡两岸和美国的热爱与关心,始终如一。对于台湾当局“经济部”日前做出的行政处分,本人深表不解与遗憾,将委托律师妥善处理此事。本人仍将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在中芯国际的工作上,为股东、客户与员工做出最大的回报与贡献。”

解决完户籍问题,台积电的麻烦也随之而来。


台积电一方面眼红中芯国际在大陆的发展,一方面警惕着对方“抢”了他们不少订单和人才。为了阻止中芯做大,他们直接看准时机,使出“釜底抽薪”的一招:在美国加州提起诉讼,理由则是中芯国际的员工盗取台积电的商业机密。


这场长达两年的诉讼耗费了张汝京几乎所有的精力,而张汝京拖不起,中芯国际也拖不起。


无奈之下,张汝京选择了庭外和解,却没想到被对方“反将一军”,中芯不仅赔了3.75亿美元和10%的股份,还让张汝京被迫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中芯国际,并让他签署了一份竞业协议——要求从2010年起的3年内,张汝京不得从事芯片相关的工作。


这位已经61岁的老人,满目苍凉,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基业就这么没了,任谁心里都不好受。


在中芯国际的最后一天,张汝京在厂区里走了很久,然后看着满堂来送别的同事,只说了一句:


“不要被打趴下。”


五、


等竞业协议的期限一过,3年后,张汝京回到上海临港新城,成立了一家名为上海新昇的公司,制造芯片的基底:硅片。


之后,因为不明原因,张汝京离开了新昇,但垂老的他依旧不肯放弃自己为之奋斗的半导体。


2018年,张汝京跑到青岛的中德生态园,建立了芯恩,希望引入集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一体的IDM模式,让芯片的设计环节彻底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同时,为了培养芯片人才,72岁高龄的张汝京接受了“返聘”,在青岛大学任教,只为给中国的芯片留下火苗。

如果要问张汝京为什么要以垂垂老矣的身躯担起这么沉重的责任,他不会提自己的辛苦,不会提父亲的嘱托,也不会提自己的梦想,他只会说:如果说基督徒相信 , 人在永恒里面终有一天要向上帝去交账 , 上帝不会问你在世上吃了多少好东西 , 住了多大的房子, 生了多少小孩 , 而是会问你做了多少贡献, 做了什么贡献。所以, 人活一天, 就要为我们社会 、 国家 、 民族做一些贡献。”


审视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的芯片业曾经历动荡和暗淡,至今也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不断徘徊,有人失望,有人悲观,有人窃喜……


而中兴的事件和与华为关联的企业被管制,让国人看到了国产芯片之重,也明白了以一己之力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规模和高度追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张汝京,究竟做了些什么。


如今,中芯国际传来喜讯,梁孟松博士在7NM和5nm的芯片制程上有重大突破;


2020年3月,中芯国际也与阿斯麦集团敲定12亿美元的光刻机订单,进一步扩大产能;同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部长肖亚庆称,将在国家层面大力扶持芯片产业……张汝京,也许终于能稍稍放下心了……


我们的中国造芯之路,总是布满荆棘,可总有人怀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为祖国的未来披荆斩棘,张汝京是如此,更多在半导体事业上贡献自己一生的人更是如此,而这些人的名字合在一起,他们叫做“中国的未来”。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吴昕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