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突发扫号,这类产品遭强制下架
1、大量带电产品被下架
好不容易躲过关税风波,没想到亚马逊又开始给卖家上难度了。
最近,大批亚马逊卖家收到平台绩效通知,称其产品涉及安全问题,尤其是带电池产品或锂电池产品,一夜之间大量带电产品被下架。

亚马逊下架通知图源:卖家截图
从卖家晒出的绩效通知来看,这些产品触发了“食品和商品安全性问题”。通知中写道:“我们之所以采取这一行动,是因为您创建了基于我们的产品和食品安全政策不允许列出的产品列表。这些政策确保只有对顾客安全的产品才能在亚马逊上出售。”

触发食品和商品安全问题图源:卖家截图
此事一出,跨境圈瞬间炸开锅了。“带电产品几乎每年都要来这么一次,太难了”“22号收到警告,链接直接被下架”“产品内含有电池,不可以拆卸,这要怎么办?”......
不少卖家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提交申诉,但似乎没有多大作用,要么无回应,要么不审慎或遭到拒绝。
“我提交了检测报告+产品图片+包装图+说明书+合规性审核通过截图+合规性审核通过的case,回复大致意思是不审核”“我有三个带锂离子电池的产品被移除了,昨天提交了一个产品的UL+电池包的UL+产品六面图,包装上的警示标志和说明,暂无回复”......
这波带电池产品扫号行动来势汹汹,让相关卖家非常头疼,毕竟产品被下架,会给店铺运营带来严重影响。不过正如前面一位卖家所说,亚马逊上的带电池产品几乎每年要被下架一次,可见这事并不稀奇。
比如在2022年2月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亚马逊美国站及加拿大站下架大量含有锂电池的产品,其中手电筒、头灯等类目为重灾区,连部分3C产品也被波及,如电动牙刷类目。
“美国站,做的手电筒,没有收到警告信和邮件,链接直接下架了一大半”“有6款手电筒产品被扫了,客服说是因为18650锂电池,暂时还没有申诉渠道”“热卖电动牙刷的产品描述中提到了锂离子电池,也被下架了”......

产品被下架图源:卖家截图
回到此次扫号事件上,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建议受影响的卖家先继续观望,准备好产品检测报告、实物六面图、说明等,以便能及时做出反应。
2、产品安全问题惹的祸
事实上,平台一轮接一轮扫号整顿风波,背后与产品安全问题密不可分。由于电池类产品存在潜在过热、爆炸、误吞等安全隐患,近些年引发多起安全事故。
就拿2022年这波18650锂电池产品下架事件来说,早在2021年1月,CPSC就警告消费者不要购买或使用散装18650锂聚合物电池。因为这类电池是作为电池组的工业组件制造的,单独拆分出来在处理、运输、存储、充电或为设备供电时具有火灾、爆炸等潜在危险。

CPSC发出警告 图源:CPSC
例如在2019年,美国一女子在亚马逊买了一个替换的iPhone电池,电池在车内爆炸,她的车被烧毁了,手机电池在座位上融化;还有一名美国男子从亚马逊网购一块笔记本替换电池,没曾想笔记本中的锂电池烧起来了,就连他本人也被烧伤。
之后CPSC和亚马逊美国站明确将18650电池列入禁售清单,在亚马逊美国站上,卖家若在标题、描述或图片中提及“18650”“锂电池”等关键词,链接会被直接删除且无法申诉。
自今年以来,由于电池类产品“伤人”而被召回的产品依然还有很多。
今年4月,CPSC宣布召回Casely旗下约42.9万个便携式充电宝,原因是这些充电宝中的锂离子电池在为手机充电时存在过热问题,可能引发火灾、烧伤等潜在危险。

Casely充电宝被紧急召回 图源:CPSC
截至发布召回通知前,Casely公司就这款产品已经收到51份消费者报告,称他们在使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锂离子电池过热、膨胀甚至起火,有6位用户轻微烧伤。
若仅仅只是召回产品还没那么麻烦,更可怕的是因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而背上官司。
今年2月,深圳一大卖被卷入一场人身伤害索赔案,原因是其产品配件中自带的一颗纽扣电池被儿童误吞,导致孩子气管灼伤,于是对方父母将亚马逊告上法庭,该大卖为共同被告,要求该大卖赔偿83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000万元)。

纽扣电池相关法案图源:research.hktdc
不难发现,这些不合规电池产品着火、爆炸等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每次事件过后,亚马逊都会对涉及相关品类的卖家进行一波严查。未来关于产品合规的要求只会更严格,卖家们还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