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惊变!靠捡漏逆袭成第一,滴滴最大对手抢先上市

周兴 2020-10-13 09:27:22
行业观察 2020-10-13 09:27:22 阅读 1273 评论 0

“互联网出行第一股”,是嘀嗒,不是滴滴!

“互联网出行第一股”,即将诞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摘得桂冠的并不是滴滴。

10月8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滴滴和嘀嗒是什么关系?”

相信很多人跟笔者一样,初听嘀嗒,还误以为是滴滴的子产品。可实际上,嘀嗒和滴滴,完全是两家独立的公司。

嘀嗒名字的由来,也早于滴滴。

2010年,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创立限时团购网——嘀嗒团。嘀嗒暗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紧迫,敦促用户下单;二是嘀嗒有水滴石穿的意思。

2014年,嘀嗒延用嘀嗒网的寓意,正式进击出行领域。

彼时,滴滴快的交战正酣。巨头林立之下,嘀嗒似乎并不起眼。然而,时过境迁,嘀嗒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

如何向资本市场展示其光芒?嘀嗒给出了以下答案:

首先,占有率方面,根据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按照出行次数计算,19年嘀嗒在中国顺风车市场占比近7成,高达66.5%。19年中国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出租车市场出行平台排名第二。

再者,营收方面,2017到2019年,嘀嗒出行总营收为4894万、1.2亿、5.8亿元人民币,毛利为2421万、6891万、4.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9702万、-10.7亿、1.7亿元人民币。2020上半年,营收、毛利、净利润分别为3.1亿、2.5亿、1.5亿元人民币。

最后,用户方面,截至今年6月30日,嘀嗒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约有1920万位注册顺风车车主,包括约980万位认证顺风车车主,累计搭乘乘客数约为3670万,平均月活用户为1470万名。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嘀嗒主要专注于顺风车业务和出租车业务,而且已经做到了行业前列。

此外,出行领域向来烧钱,亏损是常态。而嘀嗒于19年已开始盈利,滴滴到今年才宣布开始盈利。这也说明,嘀嗒有充分的造血能力。

总之,在巨头林立的出行领域,嘀嗒虽然不是最受关注的那一个。但此次能先一步IPO,依旧证明了它是一个极具亮点的公司。这背后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值得进一步探究!

嘀嗒出行,凭什么?

互联网出行赛场,在滴滴收编优步中国的那一刻,仿佛终局已定!

滴滴一枝独秀,笑傲网约江湖,是市场和用户的普遍认知。然而,巨头光环之下,嘀嗒也值得被看到。

2014年嘀嗒出行成立,仅比滴滴晚两年“跑起来”。至今,嘀嗒的商业旅程已经走了6年。

这6年,经历了滴滴快的激烈交锋,优步突袭,美团强势入局。就连提及这段历史,嘀嗒也很少被提到。

那么,巨头林立之中,嘀嗒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大多数人会觉得原因在于它成功在滴滴顺风车下线那段时间捡漏成第一,但没有十足的准备,又何以弯道超车呢?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从细分领域切入,避免了激烈竞争。

跟滴滴的全路线不同,嘀嗒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网约车这一细分领域。直至17年顺风车业务稳定之后,才选择投身出租车业务。业务稳定之后,也没有盲目扩张。嘀嗒的发展路线,稳定而专一,这也是嘀嗒发展至今的关键。

其二,把小生意,做到精致专业。

顺风车并不是嘀嗒的首创,但在具体运行中,嘀嗒却在尽力坚持最优质、真实的顺风车服务。

顺风车领域,有“真伪”两大阵营,所谓“伪顺风车”模式,就是以顺风车之名,实际上并不顺路,而只是为了增加订单量。

嘀嗒一直奉行的,是“真顺风”模式,利用平台调控价格,坚持“真顺路、低定价”。

正因为如此,在18年的几次顺风车恶性事故之后,嘀嗒的“真顺风”模式迎来高速发展。

其三,嘀嗒的模式够轻,懂得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为。

烧钱补贴,拥车重资产,一向是互联网出行领域的弊病。巨额补贴都是企业用以占领市场的法宝,然而,用钱烧市场对企业耗损极大。

而从一开始,嘀嗒就没有选择用这种方式抢占市场,嘀嗒并不给司机提供大额补贴,其平台上的司机,大多也并非以跑嘀嗒为生计。选择顺风载人,只是为了分摊出行成本。而乘客端,嘀嗒从一开始的定价就足够低,能很大概率促成顺风车服务。

截止目前,轻资产运营的嘀嗒,营收主要来自三方面,顺风车、出租车、广告。盈利面虽然窄了些,但这并不妨碍嘀嗒继续赚钱,稳固发展。

嘀嗒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专注小而美,也不失为一条可取且十分有效的发展捷径!

嘀嗒出行的经营哲学

错位竞争,造就了小而美的嘀嗒。

而在这一切策略的背后,站着的是嘀嗒创始人宋中杰。

从第一次创业失败,到嘀嗒二次创业,宋中杰的经营理念和运营哲学引人深思。

谈及定位和竞争,宋中杰回应:“池塘里绝对不是只有我们一条鱼,我们希望成为大池塘里最大的鱼。”“重要的是每个玩家找到自己的路”。

谈及第一次创业失败,宋中杰回应:“随时摇摆、随时变换,不够坚定。”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前创业失败的经历,给了宋中杰很多启发。从一开始,宋中杰就十分确定,让嘀嗒坚持走顺风车这条小路线。如今回看,正是这一理念,让嘀嗒活到了今天。

无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个人来说,找准属于自己的方向,然后下定决心,不断提升自我,根据现实灵活变动,才是不断进步、直至成功的关键。

除此之外,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保持危机感,挑战与革新也同样重要。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这是宋中杰的扩张和革新策略。

2017年,对于要不要进而网约车行业,宋中杰犹豫了许久。而最终,他还是选择加注出租车行业。原因很简单,网约车赛道竞争激烈,对手强劲,并不利于嘀嗒的长期发展。嘀嗒要有新的业务拓展,但并不是一股脑扎进最热门的领域,而是放眼长远,把目光瞄向被市场以外的角落。

目前来看,在宋中杰的这一套经营逻辑之下,嘀嗒运行得很不错。

不过话说回来,互联网出行的竞争从来没有停止。

随着去年11月滴滴顺风车的回归,花小猪平台的上线,10月101亿的补贴,以及高德、美团等聚合平台的强势崛起,不走寻常路的滴滴,也许会被拉入新一轮的补贴大战。

嘀嗒做了一笔赚钱的生意,但这笔生意能否做得更大,并且更赚钱,还需要时间验证。

“路漫漫其修远兮”,嘀嗒出行依旧路漫漫!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