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又双叒来了,老会员竟然比新会员贵 25 元

云合 2020-11-06 22:02:16
行业观察 2020-11-06 22:02:16 阅读 831 评论 0

双11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背后的大数据杀熟也没闲着,大家在网购的时候要格外留意,如有必要,可以用两个会员比对一下。

看了近日央视曝光的大数据杀熟,让人不寒而栗。

同一款商品,老会员比新会员贵25元

近日,在尾款人最活跃的阶段,央视的一个报道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将大家亢奋的购物热情降了降温。

许多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卖贵了,是不是被大数据杀熟了,警惕心顿生。

来看看怎么回事。

话说北京的韩女士有两个手机,都注册了某电商平台的会员。

一个是用了12年之久的老账号,大部分购物使用的是这个账号,累计消费26万余元,说是VVIP一点也不为过。

另一个账号虽然也注册了5年,但使用频次不高,只是一个消费了2000多元的普通账号。

一个意外让从未比价的韩女士异常气愤。10月16日那天,韩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物,两个账号都选好了,本打算在老账号上付款,哪知手滑,拿错了手机,这一错,就出问题了。

她结账的时候发现,新会员竟然比老会员便宜25元,终于她明白了,自己被大数据杀熟了。

大数据杀熟再次露出青面獠牙,兴风作浪。

此事经央视曝光后,引发网络热议,有好事者找到平台要一个解释,面对质疑,该平台客服答复曰“新用户,系统会根据账号信息,自动发送优惠券,不是每一个账号都能收到”。

这个解释看似合理,实则欺负老客户。这颠覆了“优惠老客户”最基本的商业法则,老客户不如狗,所以才会引发人们出奇的愤怒。

事实上,在大数据杀熟面前,无人幸免,我们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大数据杀熟,从来没有停止过

无独有偶,10月19日,因大数据杀熟,美团、飞猪被消协点名了。

当时浙江省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美团、飞猪等网络订房平台存在退订难、虚假宣传、承诺优惠不兑现、大数据杀熟等情况被点名。

更早一点的2019年3月,携程因一篇“携程的牌坊坍塌了”陷入大数据“杀熟”风波。

有消费者发现,同样的行程,在携程第二次搜索时,机票贵了1500元。而在航空公司官网上显示的价格,比携程第一次提供的价格便宜几百块。

此事在网络上曝光后,携程很快发表致歉声明,此为系统BUG,同时郑重承诺绝无大数据“杀熟”。

2018年3月,网友质疑使用滴滴打车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客:同样是在平台叫车,出发点与目的地均相同,苹果手机比安卓机要贵出许多。

……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从电商、外卖、打车打酒旅,真的是哪里有消费,哪里就有大数据杀熟。特别是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领域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针对大数据杀熟,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曾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尽管如此,从来没有平台承认、认可大数据“杀熟”这一说法。

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杀熟”对象

所谓“杀熟”是指做生意时,利用熟人对自己的信任,采取不正当手段赚取熟人钱财。

而在数字化时代,利用大数据赋能,平台要想锁定哪个消费者,太容易了。

它们通过用户信息收集、用户画像、区别定价三个步骤来实现同款不同价,给不同的消费者打上不同的标签,实现价格歧视。

比如你有一次接受了比较高的报价,那么以后再给你推送的产品推荐就可能都要比正常价格高出一些。

面对大数据杀熟,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成为任平台宰割的羔羊?

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风清在网上搜了下,很多人都在为如何避免大数据杀熟支招,但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了,比如下面的三种方式。

其一是,伪装操作,让系统误判。

比如在电商平台购物,多刷优惠券,领券后再下单,这样大数据就会将你判断为价格敏感性用户,为了达成交易,系统会优先推荐同款低价,还会赠送优惠券满减优惠。

如果还不凑效,卸载、销户,伪装成新用户或者流失用户,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杀”不到你的。

其二是,声东击西,干扰系统算法。

伪装虽然可行,但时间长了,数据积累到足够多,还是会穿帮的。这个时候对系统进行一些干扰是必要的。

比如你要买华为手机,你故意搜苹果、小米,但你搜索了很多,就是迟迟不下单,系统会给你推荐其他款手机,比如华为,你掩盖了真实意图,系统会误判为这不是你的第一选择,在推荐的时候,肯定是最优的价格。

其三是,保护隐私,减少不必要的关联。

比如你可以关掉手机定位,禁止访问相册、通信录等权限,尽量减少系统为你“画像”的素材。

相比前两种,这一种太难了,毕竟身处信息流的洪流中,不可能与世隔绝。

风清不得不说一句,数字技术的发展,是用来服务客户的,不是用来宰杀客户的。

虽然大数据杀熟普遍存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平台承认过“杀熟”,事实上也算不上违法,所以“杀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消除,只能靠平台良心和国家监管减少发生。

国家出手也很及时,发布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在线旅游企业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侵犯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违者将处以最高50万元的罚款,10月1日开始实行。

未来针对其他平台的监管法规也会陆续出台,这也算是广大消费者的福音。

双11来临,理性购物,提防商家促销套路,不要被各种“优惠”陷阱误导,慎重预付定金,防止大数据杀熟。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