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路上,滴滴与嘀嗒的“赛跑”

田宁 2021-04-15 16:04:07
生活服务 2021-04-15 16:04:07 阅读 1249 评论 0

日前,嘀嗒出行重新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

在去年10月嘀嗒出行递交IPO申请后,港交所一直未予通过,外界也曾有不少传闻。此次再递交IPO申请,嘀嗒出行对相关业务和经营数据都加以增补,显然是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更新后的招股文件显示,2020年全年,嘀嗒出行交易总额(GTV)为人民币90亿元,营业收入为7.91亿元,同比增长36.3%,经调整净利润从2019年的3.16亿元增至3.43亿元。根据分析,嘀嗒出行不只是营收增长,盈利能力也在增强。

嘀嗒方面也表示,此次递交申请后,“港交所会按照流程审核,然后(嘀嗒出行)正常继续推进。”

几乎同一个时间段,嘀嗒的老对手滴滴出行也在被曝出开启上市进程。据路透社报道称,滴滴已在4月9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秘密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申请,寻求通过美国公开上市获得700-1000亿美元估值,打算最早将于7月实现在美上市。

对此,业内也有不少人士猜测,滴滴和嘀嗒这两个在上市路上“快跑”的选手,究竟哪一个能夺得先机,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

相比2012年上线的滴滴出行,嘀嗒不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扩张速度都略逊一筹。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成立之初为专注私人小客车合乘、乘客顺路搭乘的“嘀嗒拼车”,2018年升级为“嘀嗒出行”,旗下包含顺风车和出租车两大业务。

在业务上看,双方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2020年以来,滴滴陆续恢复了顺风车业务,而从嘀嗒最新的招股书来看,2020年,出租车网约服务从2019年1.1%的收益比例升至4.9%,二者都开始进一步涉足对方的优势领域。

但因此前屡次发生的顺风车安全事件,使得滴滴在这一业务上并没有多大优势;反之,嘀嗒在网约车业务上与滴滴也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滴滴和嘀嗒虽然存在业务重叠,构成了竞争关系,但双方主营业务的侧重点不同,在市场上,它们的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

从另一角度上说,与滴滴相比,嘀嗒的业务范围相对较窄,而且聚焦于同一个领域。从嘀嗒出行的收入构成看,主要包括顺风车服务、出租车网约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的所得收益。最新招股书显示,2020年三大业务占比分别为89.2%、4.9%、5.9%。顺风车业务作为主营收入项,占比接近9成。

而滴滴则在近几年来迅速拓宽业务板块,除了斥巨资投入的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滴滴还发展了同城货运、自动驾驶汽车、共享单车等与之关联紧密的业务。据称,滴滴在秘密提交上市申请中提到,依靠网约车、社区团购、同城货运、自动驾驶汽车这四项业务,其估值可以达到1000亿美元。

毫无疑问,如果光看业务构成,嘀嗒的竞争力远不如滴滴,也不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之高的估值。嘀嗒对同一业务依赖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抵抗市场风险,如此次疫情造成嘀嗒的顺风车业务直线下降,就直接影响了其整体收益。

但是在另一方面,滴滴庞大的业务体系也极易消耗资金。不论是目前过热的社区团购,还是耗资巨大的造车业务,这些版块并不能立刻给滴滴带来收益,虽然有支撑其长远发展的潜力,但胜负还未分,却在肉眼可见地烧钱。

就整体发展来看,嘀嗒虽然还达不到滴滴那样长远的布局,但其体量较轻,上升空间还很大。此前也正是因嘀嗒这匹黑马迅速杀入,给正在安全风口的滴滴带来了危机感。因此,究竟未来谁能走得跟更顺一些,目前也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和嘀嗒分别位列网约车类行业前两名,加起来已经占据最大比例的市场份额,但两者均处于亏损状态,这或许也是他们加紧上市步伐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美团打车等平台在不断发展壮大,上市也许并不能完全缓解滴滴和嘀嗒的压力。此外,网约车安全问题频出,监管加剧,要深耕这一市场,大家都任重道远。

而滴滴和嘀嗒,不论谁能夺得“共享出行第一股”的称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