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氧科技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曾禾
2021-12-08 09:30

12月8日消息,据新氧健康在线消息,12月5日,新氧科技品牌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产业新锐行动”签约仪式在海南博鳌举行。

新氧科技董事长兼CEO金星表示,新氧愿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一道,共同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更美更健康”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format-jpg

(图片来源:新氧健康在线微信公众号)

据介绍,在技术方面,新氧科技打造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通过魔镜测试、皮肤检测、方案百科等小工具服务用户选择专业的医美解决方案。在服务方面,其推出了VR店铺、美次卡等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消费。在供应链方面,新氧通过品牌旗舰店、医美查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质、专业的机构和医生资质信息,保障信息真实与安全。

此外,新氧坚持“用户>客户>平台”的价值观,全力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活动。2020年,新氧首期投入1000万元,发起了持续性医美公益救助项目,对先天畸形、意外事故且经济困难人群进行救治。2021年4月,新氧公益联合中华思源扶贫基金会发起“新氧美丽计划”公益义诊活动,深入红安、鹤峰、利川、宜昌等地开展义诊筛查,将“云义诊”送上云贵高原。

format-jpg

(图片来源:新氧健康在线微信公众号)

金星称,“民族品牌”不是一个荣誉,而是一个使命。2020年5月,新氧就联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起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邀请医生、机构负责人、媒体编辑、消费者作为观察员,监督医美行业乱象。

目前,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已吸纳25家媒体观察员。在此过程中,新氧建立了集风控、审查、客诉、处理为一体的平台治理体系,一年来拦截违规违法医美信息近400万次。

format-jpg

(图片来源:新氧健康在线微信公众号)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集团董事长兼CEO金星在第八届亚太医盛典上正式发布科技发展战略:从电商平台向产业互联网平台转型,并正式推出优享、快享、专享三大业务。
日前,2021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健康话题再次成为讨论焦点。当天,中国行业首个科普避坑指南正式发布,消费迎来系统化科普教育时代。晓军总结了目前行业的几大乱象。对此,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栾杰也表示,科普现在成了某些机构或某些医生营销的一种手段。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众多行业乱象的关键因素之一。
3月10日消息,日前,科技发布中国行业首个科普避坑指南。具体来看,科技按照医疗美容消费前中后三个流程,梳理了获取信息、机构查验、医生选择、消费认知局限、药品仪器合规、贷款推荐、签署协议等八大方面的25个常见陷阱,并提出了规避陷阱的建议。
11月25日消息,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科技此前启动“百城千店”计划,针对上游品牌商,推出2B2C一揽子扶持计划,构建“平台+品牌厂商+认证机构”正品轻服务生态圈。据悉,在“百城千店”计划中,将严选优质头部上游厂商,为厂商及其认证机构提供优质入驻权益及持续的运营扶持,帮助厂商快速提升品牌线上正品渗透,加大品牌溢价能力。
科技(NASDAQ:SY)发布截至2021年6月30日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财报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来自消费供求两端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主要得益于长期的战略布局。
今日,科技与京东健康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18期间,官方旗舰店携5000+热销SKU、12大主流项目正式入驻京东平台,服务北上广深、成都、西安、福州、昆明等十七座城市的京东用户。
6月9日消息,今日,科技与京东健康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18期间,官方旗舰店携5000+热销SKU、12大主流项目正式入驻京东平台,服务北上广深、成都、西安、福州、昆明等十七座城市的京东用户。据悉,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美容微整形APP,2019年5月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股。
4月1日,昨日,科技在由《时尚芭莎》举办的BAZAAR ICONS时尚芭莎年度派对上宣布,正式成立教育基金。据介绍,教育基金将携手北京协和医学院培训中心及其他学术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医疗相关培训,为医生提供专业课程。同时,将携手《时尚芭莎》开设美育未来学院,为医生提供美学课程培训,加强医生美商培养。另外,教育基金也设立学术奖励金,分为技术突破奖金和科研临床津贴。
11月22日消息,企查查信息显示,11月16日,上海嘉定通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均退出,新增股东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维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据了解,通华小贷是一家面向全国开展网上贷款业务,专注于微型金融业务市场。
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科技总收入为3.003亿元(474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