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巨亏28亿的叮当快药,终于熬到了上市

电商头条
2022-09-15 09:09
1.叮当健康上市,主打“送药上门”

9月14日一早,医药电商平台“叮当快药”母公司“叮当健康”正式在港交所上市。这是继“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之后,港交所上市的第三家医药电商。

format-jpg

不同于前两家背靠互联网巨头,叮当健康可谓是单枪匹马,用八年时间走到了上市这一步。

时任仁和药业董事长的杨文龙二次创业,创办叮当健康。次年,叮当快药APP上线,用一句“28分钟到家”的标语,成功打开医药电商市场。

那一时期,恰逢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大热,医药电商也是其中之一。当时京东联合国内第一家医药电商“九州通”,创立“京东健康”品牌;阿里也是收购了知名线下药店,推出“阿里健康大药房”。

2014年,阿里健康借壳“中信21世纪”上市;2020年,京东健康也完成独立上市。相较而言,早早布局却直到今天才顺利上市的叮当健康,明显要慢了一拍。

同时,在市场份额方面,叮当健康也略逊一筹。其招股书显示,2021年数字零售药房行业的前两名(猜测为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分别占据10%和6.5%的市场份额。而叮当健康只能屈居第三,市场份额1%。

这一点跟叮当健康的商业模式是分不开的。不同于其它医药电商的B2B、B2C或混合模式,叮当健康专注于O2O,自建线下药房,降低药品成本、追求配送效率。因而叮当健康的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线下店布局范围。

此外,其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叮当健康招股书显示,其“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96.2%-98.9%。其中线上直营销售收入也是占到了70%以上。

往好的方面说,叮当健康还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单一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无需顾虑其它业务的亏损,可以一心一意做好主营业务。随着线下店布局逐步完成,其也很容易实现“躺着挣钱”。

format-jpg

不过就目前来看,创立八年的叮当健康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其烧钱抢市场的时期还远没有结束。此次上市,也可视为叮当健康在医药电商行业的放手一搏。

2.烧钱太多,只能上市

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2019至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12.76亿、22.29亿、36.79亿元人民币。仅看营收,叮当健康确实增速很快。然而架不住成本也水涨船高,其亏损依旧在不断扩大。

format-jpg

(截自叮当健康招股书)

2019至2021年,叮当健康净亏损分别为2.74亿、9.20亿和15.9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三年亏了28亿。经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1.23亿、1.49亿、3.30亿。从其招股书披露的2018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盈利情况来看,叮当健康的亏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按理说,医药行业的毛利率并不算低,持续亏损倒是让人有些诧异。像是早就实现盈利的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它们的毛利率都在20%以上。而叮当健康,其毛利率能够达到30%以上,却仍然陷于亏损之中。究其原因,还是其重资产、重营销的商业模式。

如前文所述,叮当健康一直致力于线下药房的布局。截至招股书统计时间,叮当健康已经在全国17座城市建立了351个智慧药房网络。所谓的“智慧药房”,同时充当着线下销售和前置仓的作用。正是依靠这些深入到社区之中的线下药房,叮当健康才能做到28分钟内履约的承诺。

然而线下药房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重资产”。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叮当健康的存货价值已达5.2亿元,非流动资产负债更是高达50.7亿元。

format-jpg

(截自叮当健康招股书)

同时,叮当健康的现金流状况也不算很好。2020年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2.6亿元,2021年时或许是为上市做准备,才暴增6倍至15.5亿元。因而对于叮当健康来说,上市也是其唯一的出路。

除了线下店的重资产问题以外,叮咚健康本质上还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因而也免不了在营销上下功夫。各项支出中,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占收入百分比最高。2019至2021年,叮当健康的该项开支分别为2.78亿、4.41亿和8.38亿元,占到当年收入的21.8%、19.8%和22.7%。

据叮当健康解释,不断升高的营销开支主要是为了对抗阿里、京东等同行。为了提高用户复购率,2019至2021年,叮当健康还分别向用户提供了2.08亿、4.12亿和7.23亿元的补贴。可以看出,叮当健康对于抢占市场、扩大品牌效应有着迫切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叮当健康在解释2022年第一季度营销开支增加时表示:“我们持续积极参与直播营销以增加销售额,从而向直播间及主播支付了巨额佣金费”。在营销方面,叮当健康一直冲在最前线,逐年上涨的营收似乎也证实了营销的作用。

然而,线下店+大规模营销,无疑是最为直观的烧钱方式。对于现在的叮当健康来说,上市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叮当健康长期持续这样的模式,恐怕资本市场也很难对其盈利能力有足够的信心。

3.叮当健康,不想成为下一个每日优鲜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医药电商行业交易规模仍处于不断上升时期。2021年,交易规模达1850.9亿元,同比增长37.09%。同时,医药电商市场渗透率也逐年递增,2021年达到1.38%。

format-jpg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由此可见,医药电商的前景确实尤为广阔。但这并不是说叮当健康就能完全享受到初期发展的红利,相反,它所面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对于叮当健康来说,对手远不止有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其它即时配送平台都会成为其强力的对手。在原本的优势就是配送时效的情况下,其它即时配送平台如美团、饿了么等,同样有着高效的履约能力。

此前艾媒咨询统计2021H1医药电商平台使用率时,美团就以38.2%的使用率位居第二,将叮当快药挤到了第四的位置。

format-jpg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而且对于医药电商的相关监管,目前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今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并明确提出:“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

此条例一出,在医药电商行业引起巨震。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更是股价暴跌,几小时内损失近300亿市值。相较而言,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可能只是需要重新调整业务结构,而叮当快药则几乎被动摇了根基。

不过好在,《办法》正式出台后修改了这一条例,往后在明确了平台是药品网络销售第一责任人和细化了医药平台的各项责任后,国家并不会限制第三方平台网售医药。

format-jpg

修改后的《办法》

同时,《办法》还对网售处方药授予了许可,只需平台确保处方来源真实、可靠,并实行实名制。对于叮当健康这样拥有大规模医生团队的医药电商,可谓是一个利好消息。

然而无论大环境如何,叮当健康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重资产、重营销的模式,决定了它注定是一个投入大、回报久的企业。行业内对于叮当快药的评价,类似于医药界的每日优鲜:一直在烧钱,却看不到盈利希望。

每日优鲜的结局有目共睹,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接下来的叮当健康,将会前所未有地投入到对盈利的追求之中。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3月10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叮当董事长杨文龙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透露,今年准备了2份提案,主要涉及加快推进医保在线支付、以及跨境医药电商发展等话题。杨文龙认为,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推进医保在线支付,促进互联网+医疗、医药新业态新服务发展的要求,但上述政策的实施细则有待完善。
9月14日消息,叮当健康在港交所上市。公告显示,叮当健康本次IPO预计发行3353.70万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335.40万股,国际发售3018.30万股,另有超额配售503.05万股。发售价:每股发售股份12.00港元,另加1.0%经纪佣金、0.0027%证监会交易征费、0.00015%财汇局交易征费及0.005%联交所交易费。面值,每股股份0.0001美元。
2月29日消息,据港交所文件,2月28日,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花旗、瑞银集团、农银国际。方舟健客是一家医药网上电商平台,通过B2C网上交易平台为用户提供药品、保健品、减肥护肤品、母婴用品、家庭护理等多类产品;平台提供货到付款服务,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一对一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服务。
11月28日消息,阿里健康发布截至9月底的中期业绩公告,阿里健康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包括本集团已从阿里巴巴集团收购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成人计生、隐形眼镜等类目电商平台业务,以及本集团为天猫医药平台 提供的外包服务业务以及医药零售。报告期内,上述业务的收入总额为人民币1,021,241,000元,同比增长2.1%。
9月1日消息,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了关于《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对药品网络销售管理、平台责任履行、监督检查措施及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对于上述文件,阿里健康表示,多年以来,医药电商作为传统零售的有力补充,对药品的普惠可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阿里健康强调,一直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引领医药电商行业合规发展,与监管方向高度一致。
7月23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有消息称,生鲜电商平台美菜网考虑将IPO地点从美国转移到香港。据悉,今年5月底有报道称,美菜网已秘密提交美国首次公开募股 申请,正在与美银、华兴资本、摩根士丹利等一道筹备上市事宜,不久便会开始探寻投资者兴趣。
3月22日消息,聚水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月21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摩根大通为其联席保荐人。该公司此前曾于2023年6月19日递表。它是一家电商SaaSERP提供商,为客户提供一套统一且直观的业务监控、运营及管理工具。财务方面,其收入从2021年的433.4百万元增加20.7%至2022年的523.1百万元,并进一步增加33.3%至2023年的697.2百万元。
10月30日消息,消费品牌电商若羽臣近日与华瑭大昌医药达成战略合作,拓展新西兰膳食营养补充剂品牌科立纯的电商渠道。2021年,科立纯Flora Restore成为经National Pharmacy IRI验证的销量第一的女性益生菌产品。近年来,益生菌市场逆势增长。若羽臣表示,益生菌作为保健行业的细分领域之一,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且随着生活场景愈发的多样化,消费者需求将进一步细分。
2009年11月11日,淘宝天猫举办了第一届双11购物狂欢节,虽然参与活动的商家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期,于是,每年的11月11日便成为了电商行业的年度盛事
电商头条
电商三大号之一,覆盖百万互联网电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