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火力全开,速卖通在海外卷疯了

电商行业
2024-02-22 19:42
1.速卖通将推出海外托管模式

在跨境电商的战场上,速卖通一刻都不敢松懈。

阿里旗下的速卖通,作为出海“四小龙”之一,今年年初宣布全面推出半托管服务,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补贴,引发跨境卖家热议。

正当大家猜测半托管模式是否会成为行业的竞争焦点时,速卖通又祭出了一个新招。

近期,速卖通正在积极进行海外托管的预招商活动,并计划于2月29日正式上线。这一新模式是继全托管、半托管之后,速卖通再次推出的创新服务,主要是为了给跨境卖家提供更加全面和灵活的海外运营解决方案。

format-jpg

图源:速卖通

“海外托管”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了“全托管”和“半托管”模式,速卖通还要推出“海外托管”模式。

概念方面,按照速卖通方面给出的信息,海外托管指的是面向那些在海外已有备货能力的商家,为他们提供全面的经营托管服务。

一般情况下,海外托管可以被视为托管模式的扩大招商。在海外托管模式的助力下,具有海外仓储能力的跨境商家,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运营他们在海外的商品,从而更有效地拓展海外市场。

简而言之,当备货海外的商家加入海外托管后,他们可以多出一个几乎0成本的销售渠道,同时让平台为商家提供专属流量,帮助商家经营。

原因方面,其实仔细对比就能知道,在海外托管模式下,商家与平台之间的合作更为紧密。

与全托管模式相比,海外托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商家类型和物流责任的分配。在海外托管模式下,商家属于备货海外型,需要自行负责物流发货履约,而在全托管模式下,这部分责任由平台承担。

不过,在价格策略、销售运营以及售后服务方面,海外托管模式与全托管模式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确保商家在享受平台全面支持的同时,能够更加灵活地管理自己的海外业务。

format-jpg

速卖通经营模式对比

图源:速卖通

而相较于半托管模式,海外托管模式在商家与平台之间的责任分配上也有所不同。

在海外托管模式下,商家需要自行负责发货履约,而经营环节则全权交给速卖通平台来管理。同时,当商家提供包含运费的供货价时,平台则会协助商家进行定价、运营以及营销投放,以确保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从这一点来看,收获与付出是成正比的。采取海外托管模式的商家在享受速卖通平台全面经营支持的同时,也必须承担更多的物流责任。

目前看来,海外托管模式既借助了平台的强大运营和支持能力,又保留了商家在物流履约等关键环节上的自主权,不仅避免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还实现了平台与商家之间的高效互补。

除了模式本身的优势外,速卖通此前在全托管和半托管模式中所取得的转化成果也为其增添了底气。

根据阿里最新财报显示,上个季度,阿里国际数字商业有着相对亮眼的表现。其中,速卖通实现了60%的订单同比增长,主要增长动力正是来自基于全托管、半托管等托管模式的Choice。

format-jpg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业务表现 图源:阿里财报

今年1月,Choice订单甚至已经占到平台整体订单量的一半,也进一步验证了托管模式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

对于平台而言,海外托管模式无疑是一种极为加分的策略,其投入必要性不言而喻。鉴于其带来的显著优势和潜力,速卖通继续加大对托管模式的投入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全托管到半托管,再到如今的海外托管,速卖通在托管模式的探索和投入上的用心程度有目共睹。当这种模式得到持续的创新和发展,速卖通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点,步入新的增长阶段。

2.托管模式下,速卖通与Temu的竞争激化

当然,目前海外托管模式尚处于预招商阶段,现在断言这一模式能成为速卖通的新增长点还显得有些过早。

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尝试是一切故事的开始。假如海外托管模式的出现能让速卖通多一种增长可能,总归是不亏的。

回顾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二十多年间,这片市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

特别是最近两年,这种爆发性增长的趋势愈发明显。根据海关测算,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进口5483亿元,增长3.9%。

在这种背景下,速卖通依托阿里电商的雄厚实力与资源,成功稳固地建立了庞大的消费者基础。同时,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也凭借其独特的市场策略,迅速席卷了海外电商市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12月,Temu的独立用户数量已达4.67亿,与全球速卖通齐平,位列全球电商排行榜第二名。

format-jpg

Temu独立访客数位居全球第二 图源:elEconomista

众所周知,阿里和拼多多在国内电商领域一直保持着激烈的竞争态势。

淘宝凭借早期的市场先入优势和丰富的商品种类,稳固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和喜爱;而拼多多则通过独特的社交电商模式,迅速崛起成为电商行业中的一匹黑马,不断挑战着市场的格局。

如今,随着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市场的扩张,阿里与拼多多两大巨头正迅速将触手延伸至海外市场,一场激烈的海外拉锯战已经正式拉开帷幕。

今年年初,速卖通推出半托管模式,随后不久,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迅速跟进,使得“半托管”模式在行业内迅速流行开来,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速卖通与Temu的竞争有激化的趋向。

接下来,随着速卖通海外托管模式加速落地,预计Temu也将迅速跟进,届时两大平台之间的竞争火药味必将更加浓烈。

3.跨境电商迎来新变局

放眼整个跨境电商行业,布局托管模式的平台大有所在。

除了我们熟悉的出海“四小龙” Temu、速卖通、TikTok Shop、SHEIN,还有Shopee、Lazada、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动作。

就拿亚马逊来说,去年9月,亚马逊宣布推出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format-jpg

亚马逊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表面上看,这个方案与全托管模式无直接关联,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供应链版的“全托管”方案,可以帮助卖家快速、可靠地将其商品从制造商处直接配送给世界各地的客户。

万变不离其宗,尽管亚马逊在此方案上进行了创新,与其他玩家普遍采取的全托管模式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该方案依然离不开“全托管”的核心概念。

从已有的趋势和潜力来看,托管模式本身具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出海电商平台,也同样适用于当地电商平台。随着这一模式的广泛应用,电商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不过,单一的托管模式显然无法满足难以满足商家多样化的需求。为了实现更全面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收益,电商平台必须不断创新和拓展托管模式,以满足商家日益增长的需求。

或许正是因此,亚马逊才要创新全托管模式,速卖通才要推出半托管和海外托管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托管模式在跨境电商行业的广泛应用,这一领域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大变局时代。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中,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将接踵而至。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记者获悉,在之后,阿里最早的业务国际站也将上线半托管业务。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托管带来新一轮出海浪潮后,阿里国际站瞄准了内贸商家出海的机会,在B2B领域率先推出更简单的“托管出海”方式。记者拿到的一份招商资料显示,相比托管,半托管能让商家在保持自主经营的同时快速提升对海外买家的物流服务质量。而此次半托管则有望大幅降低门槛,让更多现货供应链进入该领域,预计将带动一批内贸商家快速出海
4月8日消息,宣布推出百亿补贴品牌出海计划,参与本次计划的商家可以用托管或半托管POP的模式加入,首批开放1000家名额。招商对象包括跨境大、天猫品牌商家等。商家一键入驻AliExpress,可同步在阿里国际旗下的Lazada、Miravia、Daraz、Trendyol多个电商渠道销售,覆盖东南亚、南亚、欧洲、中东等全球重点市场。
2月10日消息,阿里通向商家开放了JIT即时发货服务。可帮助更多中国工厂适应来自海外市场“小批量、多批次”的订单情况。JIT即时发货服务上线后,国内卖家无需再提前备货到仓,而是可以根据实际产生销售订单之后,再在 24小时内完成菜鸟揽收,或48小时内自寄到仓即可。在去年推出帮助国内中小企业更简便出海的“托管”服务后,又将托管的收货仓库,拓展东莞、杭州等地。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
路子跑了,但是还得努力。
再次交出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8月22日消息,昨日下午,阿里巴巴全球出海战略推介会在位于山东省的威海综合保税区跨境秀场顺利举行,旨在帮助疫情之下的威海企业搭建跨境出口电商发展桥梁,助力渔具企业出海全球。据悉,在本次推介会上,的资深运营专家分别以跨境出海行业政策、360度解析海外渔具市场、海外仓欧州布局战略、商家补贴政策、韩国站商家资源分享等多个主题进行宣讲。
3月30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B2B事业群总裁戴珊将直接负责全球业务。戴珊此次接任业务,也意味着其深耕的模式正成为阿里出海的重要“蓝本”之一。
12月13日消息,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日前在与投资者交流中,提到“出海”话题时表示,公司尚未在亚马逊平台上售卖衣服,当前已尝试阿里跨境平台开展销售,并取得了初步成绩。
3月11日消息,阿里牵手大宝、御泥坊、膜法世家、一叶子、相宜本草、雅萌、金稻等在内的11个天猫5000万级美妆品牌共同开启中国化妆品品牌及大厂出海的新里程。表示,今年将重点推进美妆品牌扶持计划,孵化1000个全新的国产美妆品牌,帮助他们从贸易型企业实现品牌化转型,并推动至少100个国产品牌出海,打造中国美业出海的新“国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