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炮轰造车新势力:几乎都来吉利挖人,没有吉利培养人才,他们造不出车
吉利杨学良:吉利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
一、李书福忍无可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今的公司想转型或者杀入一条新的赛道,第一时间考虑的就是去挖人。
传统的那种先培养再变现的模式,仿佛已经跟不上今天这个时代。
终于,在董明珠挑明这一乱象后,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也忍无可忍了。
近日,吉利控股集团与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公益战略合作启动仪式在浙江台州举行,启动仪式全程直播,知名歌手、慈善家韩红与李书福一齐出席了此次活动。

图源:微博
在直播中,李书福公开批评造车新势力的挖人行为,他直言:“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是到吉利来挖人,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都是在吉利挖过去的。”
李书福进一步强调,没有吉利培养那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杨学良补充,所以吉利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
据李书福自己透露,他们每年培养近20万人,但其中大量优秀人才却被新势力高薪挖走,成为他们快速发展的“捷径”。
李书福的这番言论并非无的放矢,吉利多年来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堪称巨大。
早在1997年,吉利就创办了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而这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如今已成为吉利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图源:小红书
26年来,吉利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超过百亿元,其人才培养体系覆盖了从技术工人到高端研发人才的各个层次。其人才培养体系也堪称行业典范。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让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骨干都在企业和学校双面任职,他们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回学校,同时又将学生和老师送到企业一线实践。
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也让吉利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高素质的人才。只不过,这些精心培养的人才却成为别人眼中的“香饽饽”。
李书福曾怒斥,“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新势力企业挖走了吉利的电池团队后,仅用三个月就推出了所谓的“自主研发”电池包,其结构与吉利的产品高度相似。
前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也曾被传被小米高薪挖角,尽管胡峥楠本人对此进行了辟谣,但有人证实雷军团队确实从吉利挖走了不少技术骨干。
此外还有已经倒闭的威马汽车,威马汽车沈晖曾加盟吉利,带领团队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最大海外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并负责重组沃尔沃全球的治理架构。威马汽车CFO张然,以前也是吉利的CFO。

图源:微博
尽管因为挖人,吉利与威马汽车的商业秘密侵权案最终以吉利胜诉告终,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威马赔偿吉利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6.4亿余元,但彼时的威马汽车已无力支付。
这些人员的流失削弱了吉利的技术实力,却为新势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专家储殷教授公开力挺李书福,他认为“汽车新势力们真正踏踏实实从零开始的,耐心做积累的真没几家,因为新势力在这个赛道发展的太快了,而挖来挖去也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储殷教授还列举了包括上述沈晖、胡峥楠在内的多位从吉利出走的人才,他们在新势力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新势力崛起的关键力量。
二、吉利汽车重大变动
好在,虽然被挖走了很多关键人物,吉利集团和李书福的日子过得还算理想。
近期,更是发生了多个大事件,彰显了李书福这位“汽车狂人”的气派。
其中,极氪的退市无疑是近期汽车行业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去年5月,极氪作为“最快美股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一度风光无限,如今不到一年时间,极氪却宣布将从纽交所退市,回归吉利怀抱。
这一决策背后,是李书福的多方面考量。

图源:抖音
事实上,极氪自上市以来,一直未能摆脱亏损的困境。2024年,极氪净亏损达57.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1%,与母公司吉利汽车19.17%的净资产收益率形成鲜明对比。
销量方面,极氪也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从今年1月到4月极氪的年度销量目标(32万辆)进度还未达成20%。
此外,极氪与领克品牌之间的“左右互搏”问题也日益凸显,内部资源内耗严重。
面对这些困境,吉利决定重新对极氪进行私有化。通过私有化,吉利计划将极氪的技术研发、供应链体系和海外渠道与集团其他业务进行深度整合。
据吉利方面预计,整合后研发成本将降低20%,生产端降本超3%,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也将大幅减少。
在极氪宣布退市的同时,吉利控股集团的高层也相应发生了重大调整。
据了解,原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将调任至副董事长,负责董事局日常管理及投融资,主导资本运作与重大合作项目;

图源:微信
而安聪慧则将从极氪科技集团CEO升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统筹集团运营。

图源:微信
调整后,吉利汽车集团下设“吉利银河”和“极氪科技”两大事业群,分别聚焦大众市场新能源车型和高端智能电动领域。
未来,吉利银河将主打大众市场,而极氪科技则定位高端市场,两者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吉利也在积极拓展外部市场。
2025年4月,曹操出行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是吉利集团孵化的网约车平台。

图源:曹操出行招股书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曹操出行已在中国136个城市运营,2024年GTV达170亿元,市场份额5.4%,位居中国第二大网约车平台。
财务数据显示,曹操出行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营业收入分别为76.31亿、106.68亿和146.57亿元,净亏损逐年收窄至12.46亿元。
这一趋势表明,曹操出行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逐步实现盈利。而一旦曹操出行上市成功,将顶替极氪汽车成为李书福手下的第九大上市公司。
当然,公司一旦上市同样也意味着,一旦出行平台经营不善,则很可能反过来拖累母公司的财务。
三、新能源时代下的吉利汽车该何去何从?
2024年,吉利汽车整体销量表现出色,总销量达到217万辆,同比增长32%,超额完成了200万辆的年度目标。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年销量突破88.8万辆,同比增长约92%,新能源渗透率超四成,12月更是达到58.6%。
不过,数据带来的亮眼表现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高端新能源品牌增长乏力的结构性问题。
当下,极氪正面临着来自小米SU7、智界S7等新兴竞品的激烈市场竞争,而领克品牌的产品定位则仍旧模糊,尚未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优势地位,甚至与自家极氪品牌还有竞争。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蓝海”进入“红海”竞争,头部效应和品牌分化日益明显。吉利需要更精准地定位和营销其高端品牌,以应对市场细分和竞品冲击,避免“大而不强”的风险。
虽然吉利已作出应对,选择让极氪重新回到大家庭的怀抱当中,但目前有财经专家分析,极氪退市私有化大概需要吉利以溢价13.6%收购股份,这无疑增加了吉利的财务负担。
当下,吉利控股集团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转型期。从“人才暗战”到自我革命,汽车市场发生的每件大事都在考验吉利和李书福的抗压能力。
而今,如何在整合中保持创新、在资本游戏中守住技术护城河,仍是这位“汽车狂人”的终极考验。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