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联招聘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自今年8月1日启动,共收到101143家企业报名,较上年增长了8.3%。
  2. 智联招聘“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于8月1日正式启动,截止8月31日,共计101143家企业报名本届评选,超过了2022年的93426家。
  3. 8月1日消息,智联招聘正式启动2024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本届评选以“新质职场·重构增长”为主题,旨在挖掘以新模式适应新质职场,实现有效增长的优秀雇主。
  4. 本届评选活动以“新动能·新职场”为主题,旨在寻找以开放心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和员工一起用数字动能驱动组织焕发新机的优秀雇主。
  5. 现场,智联招聘将正式发布《2022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报告》,颁出“2022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百强”,以及“最受女性关注雇主”等雇主单项奖。
  6. “职场多元宇宙开放麦”暨2022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百强榜单发布仪式日前在北京大学承泽园举行。
  7. 10月31日消息,智联招聘发布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全国TOP100榜单,据悉,2023年最终收到报名企业101143家,相比2022年 增加7717家,在10万多家报名企业中,快手、百度、菜鸟、美团等企业成功突围。在全国Top100的获奖企业中,互联网/IT/电子/通信行业入围21家企业,入围企业数量最多。
  8. 智联招聘“职场多元宇宙开放麦”暨2022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百强榜单发布仪式上,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进行了开放麦表演。
  9. “出发!职场多元宇宙”2022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近日正式启幕。智联招聘董事长、CEO郭盛发表主题演讲。
  10. 智联招聘集团董事长、CEO郭盛近日在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上发表演讲。
  11. 12月1日消息,智联招聘“靠谱企业榜单”近日升级,上线“个性化榜单”,囊括硬核实力榜、跳槽必看榜等类型,设置“中国年度最佳雇主”、“央国政”、“独角兽”、“回复快”等19个子榜单。求职者登录智联招聘App即可看到靠谱企业榜入口,查看“个性化榜单”具体内容。榜单根据回复率情况对企业进行上下榜处理。
  12.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结合平台求职大数据及问卷调研,呈现2020年海归尤其是留学生群体的回国趋势。
  13. 今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41%的白领2020年获得涨薪,较2019年的59.6%下降19个百分点。34.1%的白领表示薪酬原地踏步,而薪资“负增长”的占比则由11.2%倍增至24.9%。
  14. 智联招聘旗下的人才评估与发展平台智联人才发展中心,通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和职场调研,整理分析了约23万条职场人和应届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测评数据,发布了国内首个《职场人情绪管理能力调研报告》。
  15.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了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反映我国就业市场的整体走势及景气程度。
  16. 具体来看,白领年终奖在“5000-10000元”区间内占比最高,达,获“10000-50000元”与“50000元以上”高额年终奖的白领合计达。2020年,年终奖与上一年持平的白领占比最高,为;年终奖变少的白领占比为;年终奖变多的白领占比为,这一比重较2019年的有所下降。从行业来看,能源/矿产/环保和政府/非盈利机构行业中获年终奖白领占比最高,分别为、,排在全行业前两名。同时还有5个城市年终奖均值过万,分别是杭州、上海、乌鲁木齐、福州、苏州。
  17. 2月23日消息,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昨日,智联招聘发布《2021年互联网产业求职指南》。该报告指出,77%互联网技术人才需求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以高需求、高供给、高薪资成为三大热门城市。从招聘职位数来看,北京占据近2成,深圳与上海各占和,广州以的占比排在第四,但与成都、杭州仅差个百分点。
  18. 报告显示,今年春季,在企业“稳岗留工”和群众“就地过年”的大背景下,企业与求职者也随之将招聘求职计划前置,春节期间的企业招聘职位数较2020年同期上升,简历投递量增长。而智联招聘面向企业与职场人的调研数据也显示,目前已开始春招的企业中,将春招行动提至春节前,提前在春节期间开启招聘。值得注意的是,在春节预热下,2021年春节后第一周,就业市场一片火热,企业招聘职位数与求职者的简历投递量分别同比增长、235%。
  19. 3月8日消息,《电商报》获悉,智联招聘发布了《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调研数据显示,当前中国职场女性整体收入较男性低12%,但这一差距同比收窄5个百分点,且分化程度连续两年下降。虽然在不同级别的管理者中,中层女性领导占比已开始反超男性,但在高层位置上仍略逊于男性,只是差距已经不再悬殊。不过,不同级别的技术人员中,女性也仍为“第二性”,占比与男性差距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