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弯腰捡钢镚

电商报 2022-12-20 18:27:12
行业观察 2022-12-20 18:27:12 阅读 4263 评论 0

format-jpg

为什么说即时零售是个细水长流的生意?

3元一瓶的可乐,成本到底有多少?

有人计算过,水加瓶子是6毛,人工和储藏2毛,运输和营销1块5。剩下7毛钱,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瓜分。零售商分到2毛利润,再扣一遍门店经营成本——算下来一瓶净赚5分钱。

沃尔玛等大型商超,经常有打折的量贩装。夫妻店不太打折,但多去几次混脸熟,老板可以抹个零头。要是小店入驻了外卖平台,可乐大概率成为促销品,零售价暴跌至1毛钱。

看似不合理的定价,反映出实体零售的基本特征:这是一个薄利多销的慢生意。由于依托于本地实体零售,最近很火的即时零售,也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苦生意。

中国网络零售已经占社零总额的四分之一。在实体零售和电子商务的缝隙之间,满足本地即时需求的即时零售模式生根发芽。而在城市化速度放缓的当下,开家社区店线上线下同步经营,专心服务方圆十里的消费者,或将是未来实体店创业的主旋律。

format-jpg

实体零售一直是“慢生意”

自古以来,实体零售就是一个重资产、长周期的生意。

实体零售的核心是“旺铺”,房租占经营的大头。往大了说,外资商超家乐福刚入华时,租下了北京三环几千平米的场地,高架桥上开车都能看到;往小了说,即便是楼下开个煎饼摊,店老板也要争抢路口的位置。

format-jpg

除了选址,无论大卖场还是夫妻店,都还有人工、仓储、营销等其它费用。这便是实体零售的常态:整体利润率不高,薄利多销,赚商品周转的钱。

纵观美国160年的零售历史,每个时期领先的零售公司,制胜法决都是两样:低毛利、低价格。沃尔玛毛利率20%-25%,亚马逊和Costco只有10-14%。净利润率则始终不超过5%,保持微利状态。

无论是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还是日本便利店龙头711,零售公司的经营哲学都是:提升经营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将节省下来的成本以“低价”让利给消费者,把性价比做得越来越极致。

零售商的毛利率在不断下降,但净利率并未明显降低,因为不断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流通损耗。美国零售商深耕供应链提效,运营周期已经从60-90天降至10-40天。

视野拉回国内,2021年中国便利店净利润不到2%,但平均线以上的企业利润愈来越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2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便利店毛利率为25.5%,净利润为1.4%,影响净利润的因素主要有职工薪酬、房租、电费、其他费用等。

如果将坪效更高、服务更好的门店看作“金牌门店”,可得出另一组数据:2020年,大约四成金牌门店利润率为5-15%。2021年这个比例是五成以上。与此同时,利润率在5%以下的金牌门店,占比下降了将近一成。

这说明,便利店的利润率还有上升空间。而且从趋势上看,那些优胜劣汰留下来、用心经营的企业,挣得越来越多。

怎样才叫“用心经营”?过去几年,中国电商飞速发展,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一些新消费品牌完全靠电商起势。作为“场”的超市便利店,却始终没找到好的触网方式。

原因很简单,门店没法像品牌一样做电商,线上和线下是两种生意。电商是流量为王,和实体零售的重资产模式不同。依靠产业带工厂进货、无实体门面的网店,要比在市中心租旺铺、迎来送往的实体店,轻盈许多。

format-jpg

外卖骑手“撕开”一道口子

“您有新的订单,请及时处理”,源源不断的新订单涌入小店,柜台的小票打印机成为店内“最忙碌的员工”。双十一前夕,超市老板桂安强每天要用掉六、七卷打印纸,商品分拣台承担了超过50万位线上顾客的打包任务。

前不久,央视报道了一家社区超市。这家超市位于亚运村,开了整整八年。两年前,社区居民有了一个新选择:打开手机点外卖,等骑手30分钟上门。

骑手送来的,并不是餐食,还有日用杂货。小店每月售出3万外卖订单,猫砂一个月能卖出四五十袋。今年,这家社区超市的外卖订单量增长了20%,扩充了很多急需又难买的产品。

format-jpg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2年中国即时零售发展报告》指出,即时零售近五年市场规模增速达到 81%,2025年即时零售规模将突破万亿门槛。随着即时零售的快速发展,线上订单在线下门店业务中占比将越来越高,即时零售门店的供给和场景也越来越多。

对实体门店来说,即时零售是一个全新的渠道,而且是比电商更契合的渠道。

首先,即时零售所满足的需求和线下实体的供给高度契合;其次,门店可以扩大经营半径和用户规模;最后,基于LBS的展示属性,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流量场里,实体店面可以降低营销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同样是线上销售,即时零售和传统电商有本质区别。电商和实体门店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具有挤出和替代效应。即时零售业态依托本地实体经济,即时零售业态的迅速增长,本质上也是本地实体经济的增长。

电商是中心化流量分发模式,KA品牌可以获得流量倾斜,卖出更多商品。即时零售为分布式的流量分发,平台基于位置匹配本地门店和消费者,门店对平台的议价权更高,只要实体店附近有人就有订单。

事实上,电商的计划性需求,原先是大部分是通过逛商场完成的。外卖的即时需求,原先可能因消费者不想出门、找不到店等原因,直接消失了。

因此,即时零售是将线上流量转化为本地门店订单,而非品牌总部销量。而且因为是全品类、全时段经营,即时零售满足的是消费者“一过性”需求,门店获得的是以前没有的增量订单。

format-jpg

穿梭在超市便利店的骑手,在线上和线下之间“撕开”了一道口子。

format-jpg

又“轻”又“重”的即时零售

实体门店扎根本地,服务周边的居民,又可以线上接单。基于这种特征,即时零售是一个又“轻”又“重”的生意。或者说,这是个细水长流的生意。

即时零售依托于实体门店,本质上是实体零售的延伸。互联网只是把门店搬到了网上,缩到一个App里,摆脱了货架、店铺选址等的限制,原本线下超市需要的进货、拣货、销售等流程一个不少,还增加了接单和配送环节。

但即时零售并非线上和线下的简单相加。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认为,即时零售不是单纯依靠线上的流量,而是通过对现有线下资源的整合,使得平台和线下零售商的合作形成一种1+1>2的能力,从而带来供给侧效率的提升和价值的挖掘。

细水长流,首先是“细”,其次是“长”。线上线同步运营,必然要消耗商家更多精力。但线下的优质服务,加上线上的杠杆撬动,可以事半功倍。商家需关注经营的每个细节,但没有一处功夫是白费的,最终会获得长远回报。

即时零售商家必须精耕细作,是因为线下需求比线上更复杂。

设想一个场景:夏天天气非常热,你走在路上口渴,想买一瓶水。进店之前,其实你基本已经形成一个产品需求的画像。

在这个场景下,决定你购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品类,饮用水or饮料;二规格,小瓶or大瓶;三是否冰冻;四是品牌。

你会发现,在该场景下,“是否冰冻”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决定性影响。比如,门店有农夫山泉和另一款价格带和规格相差不大的饮用水,农夫山泉没放到冰柜,另一款在冰柜里,消费者大概率会选择冰柜的。

反映到商家运营侧,就是同样一瓶啤酒,电商平台上是“青岛啤酒 销量过百 九年老店 淡爽清醇”,即时零售平台上是“青岛啤酒 330ml 冰 看球必备”。这符合外卖热销商品的格式:品牌名+商品名+规格+属性+顾客习惯搜索词。

发现了么,即时零售的商品名,多了“规格”和“属性”。炎热夏日,冰啤酒比常温啤酒好卖,世界杯期间,带上“看球”字样的啤酒,又比什么都不标的啤酒好卖。这些场景化的词,凸显出两种消费的不同:

线上是内容驱动的计划性购买,线下是场景驱动的即时性购买,这正是传统电商和即时零售的区别,也是即时零售模式又轻又重、细水长流的原因。

format-jpg

社区夫妻店已经“卷”起来了

为了获得长期正向现金流,即时零售商家也开始精心雕琢这门生意。

实体门店做好即时零售的关键,是紧跟本地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因此,原本就开在社区,熟悉周边环境的夫妻店,做即时零售更有优势。既然是服务社区居民,也就不存在“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只要线下口碑不差,线上多琢磨细节,就能形成稳定的客流和订单。

知易行难。即时零售的商家想盈利,可能得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熟悉周边居民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比如更及时地售卖特色商品,包括时令蔬菜或是节日用品;又如增加生鲜食品预处理环节,提供电子产品安装保修服务等。

选品是一家超市经营的重中之重。尽管“线下买”和“点外卖”看上去只是销售渠道不同,但线上线下消费习惯却大不相同,一些店里卖不动的产品线上却成了爆品。

以央视报道的超市为例,开通即时零售后,桂安强立即更新了自己的进货思路。在他店里,猫砂一个月能卖出四五十袋。为了更合理利用空间、提升坪效,桂安强还专门腾出了一个仓库,用于摆放衬衫、短袖、一次性床单被罩以及泡澡袋等差旅用品。

有些商品是电商平台不卖的,比如削了皮的菠萝、甘蔗,小份的葱姜蒜套餐;有些商品消费者来不及电商买,或者不放心电商买。比如外卖平台销量最好的五金产品是灯泡,消费者心态就是着急用、不会安装,离得近的门店更省心。

其次,提供更细致周到的服务,提高转化率和复购率。即时零售服务的是社区居民,不是一锤子买卖,要争取长久地留住每位顾客。

电商运营普遍关注节日营销,但对即时零售商家而言,同一天也可以拆分成好几个时段。一位精明的老板会这么“装修”店面:早市置顶生鲜食材、早市8折活动;午餐置顶熟食鲜食,套餐价;下午茶置顶水果零食牛奶,爆款秒杀;晚餐置顶酒饮零食,夜宵免运。

format-jpg

网上店铺的商品分类,就等于实体超市的货架。像这样分段调整置顶商品,相当于实体门店一天之内,更换了四次货架和海报。

再次,除了“本地供给”,即时零售另一大要素是“即时物流”。挣钱的商家都是“劳碌命”,不但要线下接客,还要专门关注线上订单的拣货、配送,想办法提高周转率、争取骑手资源。

保供期间,很多超市呈现出“缺货退款率高、评分低”的局面。一家东北超市却刚好相反,表现比平日更好,就是因为在履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拣货方面,线上线下同时经营的门店,很容易出现库存不同步,超卖或缺货的情况。周末配备2倍的货,预包装商品提前拆包,缺货优先“以换代退”等,就能提高拣货效率。

format-jpg

配送方面,线上手动延长预计送达时间,可以降低用户期待;线下雇佣专职付货人员,小票按骑手取货顺序摆放,可以节省取货时间。还有商家会专门给骑手发小费。

最后,控制成本很重要。当常规手段很难进一步提高利润时,商家需积极探索新模式。比如换租更偏僻的门面,单独开辟一个区域作为拣货、发货的仓库等。

总的来说,即时零售的红利不在流量,而在于挖掘线下和传统电商未满足的需求。反映到商家运营端,电商一处水源供全球,即时零售却要提供差异化商品,还要兼顾配送服务。

这非常考验商家的洞察力、耐心程度甚至关系网络。但细水才能长流,社区居民一旦认可某家店就会常去,门店经营也会越来越轻松。

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从细节处寻找商机放大,这才是即时零售正确的打开方式。

声明:
  1.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报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与人为善,比聪明更重要!
讨论数量: 0
暂无评论